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举措。近年来,我国实数融合正从顶层设计的“大写意”进一步走向实操落地的“工笔画”,实数融合的系统化推进形成一系列突出成果。
全面认识实数融合的三大“融合”成效
产业融合,实数融合的场景持续丰富。近年来,我国数字技术加速向千行百业深入渗透,深刻影响并重构着经济社会结构。我国数字经济规模由2012年的11.2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53.9万亿元,11年间规模扩张了3.8倍。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深度推进,我国已累计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成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推进近万家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互联网+”生活服务成为消费新引擎,我国连续11年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移动支付普及率居全球第一,网约车、外卖配送、数字文旅、在线医疗等新业态不断发展壮大。
要素融合,实数融合的动能更加澎湃。数据要素已经成为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并列的生产要素之一,逐步融入生产生活各环节,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生产力的关键战略性资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的印发,为数据的有序流通、高效利用和安全保障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依据。“线上超大规模数据”与“线下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叠加效用得到进一步释放,在智能制造、智慧农业、商贸流通等重点行业和领域,涌现出一批鲜明体现数据要素“乘数效应”的典型场景。近十年来,我国数据商企业数量从11万家增长到超过100万家,成为数据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盘活数据要素价值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设施融合,实数融合的底座不断夯实。水、电、公路是工业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包括信息网络、算力设施、应用设施等在内的数字基础设施则成为数字时代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近年来,我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持续优化升级,已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光纤和移动宽带网络,5G网络已经覆盖所有地级市城区、县城城区。算力基础设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截至2023年底,算力总规模达到230EFLOPS(EFLOPS是指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次数),居全球第二位。融合基础设施加快构建,截至2023年底,具备行业、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340个,工业设备连接数超过9600万台(套),为新型工业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实数融合要把握好三个“一体推进”
未来要进一步推进实数融合,需秉持融合化、系统化、集成化的思维。从应用层面来看,要一体推进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全流程应用;从技术层面来看,要一体推进网联、物联、数联、智联建设;从生态层面来看,要一体推进科技、产业、资金、人才的全链条协同。
一体推进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全流程应用。社会再生产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有机体系。数实融合需要围绕这四个环节全方位深入应用,全面提升社会生产的效率和水平。生产环节,推动数据技术产品、应用范式、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协同创新,赋能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分配环节,运用数字技术不断弥合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发展“鸿沟”,促进区域发展协同化、城乡资源共享化、就业机会多样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流通环节,要强化实数融合的空间溢出效应,破除阻碍商品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壁垒,推动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消费环节,要围绕新需求不断创造新产品新场景,并促进生产与消费的精准对接,在供需互促中提振消费。
一体推进网联、物联、数联、智联全方位建设。数字化的本质逻辑是连接、数据、智能。实数融合应全面实现网联、物联、数联、智联,依托无处不在的网络、无处不在的数据、无处不在的连接、无处不在的计算,与各个业务场景应用深度融合。为此,要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加快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强化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与开发利用,推动数网、数算相关设施充分融合,推动数据资源在跨地区、跨部门与跨层级之间可信流通。强化人工智能开放赋能,建设数据、算法、算力三元融合的人工智能训练和服务基础设施,构建高效协同的人工智能技术产业生态。
一体推进科技、产业、资金、人才全链条协同。数实融合应当以产业链为落脚点,实现与其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有机协同,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大力推动数字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建立“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的合作机制,畅通创新技术的工程化、产业化机制。要围绕产业链部署资金链,培育数字经济领域的“耐心资本”。鼓励各地政府投资基金加大对数字经济的专项投入,撬动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流向数字创新领域,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要围绕产业链建设人才链,面向数字化发展前沿培育高质量人才。建立产学研协同的育人机制,着力培养数字战略科学家、数字领军人才、数字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等多层次人才。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