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是“五一”小长假,第13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广交会)第三期展会现场依然客流如织,人气高涨。
美国的“对等关税”并未影响中国参展商的心情和外国采购商的热情,但热闹之下,也有一些微妙的变化。比如,本届广交会,欧美客户数量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其他国家采购商的“补位”。同时,中国参展商为求更多出路,纷纷加大订单争夺力度。
5月1日,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宣布,为帮助外贸企业积极应对外部风险挑战,本届广交会对出口展参展企业减免50%展位费。此举让参展商们受到鼓舞,因为在他们看来,这说明了中国有很多措施应对当前的关税变局。
5月2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了中国大型文具出口商贝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贝发集团)董事长邱智铭。在贝发集团的营收构成中,美国市场占了近30%的份额。邱智铭不回避“对等关税”给公司带来的影响,但他也表示,贝发集团手中有“牌”可打,公司有能力,也有信心化解关税影响。
“美国人每人每年用我们3~5支笔。他们不用我们的,就要花高几倍的价格去买国际品牌。”邱智铭说,“我们的预期是,二季度会受到影响,三季度会恢复,四季度会逆势增长。全年预计依然能够保持同比增长30%。”
近期,在公司“一不谈价格,二不谈关税”的原则下,部分美国零售巨头已要求公司恢复发货。
谈应对关税变局:有能力,也有信心
在中国文具行业,“贝发”是个响当当的品牌。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文具出口国之一,约占全球办公文具用品出口总额的30%。身处中国文具出口“重镇”浙江宁波的贝发集团,目前占据中国笔类出口市场16.5%的份额,触达全球超17亿人。贝发集团的创始人、董事长邱智铭也有“亚洲笔王”之称。
自4月2日美国政府宣布对多国加征所谓“对等关税”以来,贝发集团也凭实力收获了大波关注。
据记者了解,贝发集团目前外贸业务收入占比85%、国内市场占15%。其中,外贸业务中,欧洲市场占1/3,美国市场占1/3,发展中国家市场占1/3。因此,贝发集团如何看待和应对“对等关税”风险,有着代表性的意义。
5月2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广州专访了邱智铭。他向记者复盘了自己面对“对等关税”的心路历程,以及公司详细的应对策略。
邱智铭回忆称,美国政府所谓“对等关税”来得非常急,这是企业无法预期的。摆在他面前的是:如何化解危机。收到大洋彼岸传来的消息后,他立刻召集公司高管团队进行内部讨论,紧急采取系列应对措施。
邱智铭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公司的应对方法可总结为“5+1”战略:“5”是指中国、越南、埃及、美国和尼日利亚5个产能布局,“1”是指300余家专精特新企业构建的一个产业共同体。
他解释,第一,贝发集团要做强国内制造中心,服务好除美国外近70%的市场;第二,越南工厂的产能加速提升,借所谓“90天豁免期”化解关税压力;第三,加速推进埃及制造中心、区域供应链中心、区域营销中心建设,从中长期化解关税问题;第四,部分美国客户也有工厂,贝发通过产线入驻客户工厂,而非单独设厂的方式与美国客户展开合作;第五,贝发还在尼日利亚开发了“轻工产业综合体”,带领国内企业一同到尼日利亚发展。
邱智铭表示,早在2018年,贝发集团就意识到中国外贸形势变化可能是持续性的,并从2018年开始启动全球制造、品牌供应链中心的布局,“‘对等关税’只是催化和加快了我们的全球化进程。我们的工厂建设很快,埃及工厂预计三季度能达产”。
邱智铭强调,公司有能力,也有信心化解美国“对等关税”带来的影响。他说:“我们今年美国市场的预算目标是1亿多美元,在手订单是6000多万美元,在库或在途订单1750万美元。这些订单在4月2日‘对等关税’实施后立马停摆。”今年1~4月,贝发集团的收入维持了两位数的增速。贝发集团预期,公司二季度业务会受到一些影响,三季度业务将不断恢复,四季度业务会逆势增长。今年全年的增长目标依然保持在30%以上。
不要光盯着美国市场,眼光要面向全球
作为一家文具用品企业,贝发集团如何做到品牌走向全球?
在交流过程中,邱智铭也向记者简单梳理了贝发集团的国际化之路。他表示,贝发集团1993年成立之初便开启了出口业务,公司的国际化旅程相继走过了“以量取胜、以质量和品牌取胜、以知识产权取胜”的阶段。2020年至今,公司进入全球化布局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公司以商品、品牌、技术服务、文化传播等相结合的方式拓展国际市场。
在邱智铭看来,越是在当下这种时候,中国制造业企业越应该面向全球,眼光不要光盯着美国市场。对于贝发集团而言,当前既要在欧美市场稳中求进,又要大力开发发展中国家的市场。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市场),我认为是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蓝海市场’。原因是:这些国家的经济有增量,人口有红利。”邱智铭表示,今年贝发集团预期的增长将有大部分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市场。
2023年,贝发集团成立国际品牌中心,组建上百人的团队,将“一带一路”市场划分成拉丁美洲、亚洲、中亚独联体、中东和非洲五大区域,并制定“五年计划”:到2028年,要在全球建设60个国家品牌中心,发展3000个品牌承销商,服务50万家门店和终端,惠及30亿名消费者。
内循环与外循环双轮转动
今年是贝发集团参加广交会的第32个年头。在贝发集团的展位上,外国客商络绎不绝。他们都被贝发集团的两款AI TOP贝发智品翻译终端——双屏会议翻译台机、卡片式移动翻译机所吸引。
邱智铭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称,这几年AI(人工智能)技术风行,贝发也一直在思考:传统文具和办公用品如何与人工智能、大模式结合?邱智铭说:“大模型是开源的,我们不需要做0到1的原始创新,但可以做1到N的应用创新。”历经三年时间打磨,贝发集团找到了传统办公用品与AI的应用结合点。本届广交会上,公司首次亮相这两款产品,参展首日便收到了20多个国家的客商抛出的代理合作橄榄枝。
根据邱智铭的讲解和演示,双屏会议翻译台机主要应用场景是国际展览、商务会议、涉外宾馆等;卡片式移动翻译机则做成了“手机支架”的形状,紧贴手机背面,与手机蓝牙连接,便可在任何聊天软件中,与不同国家的朋友实现无障碍沟通:“你说你的母语,对方收到的信息会自动显示(为)对方的母语。视频也一样,我说中文,对方听到的是他的母语。会议电话或者视频还能形成会议总结。”
邱智铭认为,这两款产品的出现,意味着贝发集团成功布局AI新赛道。“如果每个行业都能够有一些企业引领创新,这应该就是中国新质生产力所在。如果行业都在重复、低水平竞争,产业就没有竞争力了。”邱智铭说。
面对外贸大变局,邱智铭多次向记者强调,中国企业要真正认识到,不能“单条腿走路”,不要只盯着美国市场,也不能光盯着国内市场,靠“内卷”生存。企业要发现新赛道,研发新产品,真正激发内外需求,让“内循环”和“外循环”这两个轮子一起转动。
好的迹象正在出现:美国零售巨头近期开始通知贝发集团发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