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破解制约消费潜力释放的突出矛盾问题,主线在于以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以优化消费环境增强消费意愿。
第一,修复基础能力,将目光更多放到民生保障上。
过去几年,消费大体呈现热度足、热情高,但消费支出恢复偏慢的特点。饭碗端得牢不牢、钱包鼓不鼓是影响消费的关键因素。要避免片面地“就消费谈消费”,而将解决问题的重点放在修复基础能力上。
从稳就业角度看,就业压力总体有所缓解。在直面就业压力时,有必要突出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重点群体,另一个是技能培训。
一方面,要大力开发岗位,增强就业吸纳力。重点聚焦产业发展、扩大消费、重大项目和民生服务领域增加岗位,特别是大力推动消费新热点转化为就业新渠道,带动相关领域就业增长。注重发挥重大工程带来的就业增量,更大范围实施以工代赈,扩大就业容量。
另一方面,要着力促进重点群体的就业和创业。当前,重点群体中最为突出的是青年就业困难,以应届毕业生为代表的部分群体就业压力依然较大。要稳住并扩大青年就业,需要抓好减少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两个重点。
减少摩擦性失业,就是要在鼓励企业稳岗扩岗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应届毕业生和企业信息对接沟通效率,大力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可鼓励各地加强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与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高校就业网站、国聘平台等国家有关部门平台的对接联系,开展更多针对性强的“小而美”招聘活动。
减少结构性失业,就是要着力加大青年技能培训力度,让走出校门的年轻人获得更多企业直接用得上的技能,避免企业招不来人、青年就不了业的资源错配问题。可进一步推出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技能培训、新职业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等,并给予一定的职业培训补贴。通过推动高效办成“个人创业”一件事,降低青年群体入驻创业园区门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高创业担保贷款额度。
从收入看,在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65%左右的情况下,把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摆在重要位置是正确的方向。在此基础上,还有必要出台一系列减轻后顾之忧的举措,覆盖生育、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让“进项增加,出项减少”。
第二,聚焦新趋势新增量,丰富壮大消费新动力。
中国消费市场处于结构升级过程中,既有汽车、家电等传统商品消费的再升级,也有服务消费、新型消费等新增长点的壮大。这些增长新动力是新趋势,更是新空间、新潜力。
在商品消费领域,以汽车消费为例:汽车消费正从以首购为主的阶段加速转向以增换购需求为主的阶段,油电转换进入深度调整切换期。其中,二手车市场发展引人关注。二手车交易量已经连续20多年持续增长,从1999年的18万辆增长至2019年的1492万辆。2024年,二手车市场交易量达到1961.42万辆,累计交易金额12852亿元。从二手车与新车交易量之间的比例看,国际汽车市场比值一般是1.5以上。其中,美国约为2.6,德国约为2.3。中国的比例还不到1,有较大提升空间。
在服务消费领域,以旅游消费为例:“旅游+”特征日益突出,旅游和文化、旅游和体育等跨品类、多业态融合式发展特征日益突出,成为消费增长的新动力、消费升级的主力军。2024年,全年国内出游人次56.15亿,比2023年增加7.24亿,同比增长14.8%。但文体旅消费的优质供给仍小于需求,部分领域(如博物馆游)的供不应求问题尤为突出。要立足市场趋势、围绕核心需求,大力推动文旅产品和服务供给创新,着力提升全新景区创意、故事场景创意、文创产品创意、研学游创意、文旅节庆策划创意等模式的转化应用水平。
第三,关注品质提升,推动消费供给再升级。
当前,消费市场奇缺的是处于生命周期导入期或成长期且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商品,但不少企业仍习惯于追求规模效应和短期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生产、轻品牌,与市场需求产生较大偏离,导致消费供给体系在解决“好不好”方面仍有短板,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在寻求与之需求相对应的商品时存在困难。
持续推动消费供给品质升级,更好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一个重要抓手是因地制宜发展首发经济。比如,结合各地文化特点等因素进行差异化发展,吸引更多全球化品牌的首发、首店、首秀、首展入驻;以政策优惠、专业指导、资金支持等方式支持传统品牌、优势品牌、特色品牌创新发展,鼓励蕴含本地特色的品牌开设首店、区域老字号开发新品。
还应看到,“人工智能+消费”是高成长性新赛道。人工智能对消费的影响呈现渗透性、协同性和创造性三大特征,可以改造消费市场发展趋势和运行方式,降低消费各环节摩擦成本,提升要素衔接配合契合度,还能够显著刺激“从0到1”的创新,以新供给带动消费新增量,并提速“从1到N”的进程,带来消费领域新革命。
中国具有“千万科技人才+万亿高强度科研投入+大量应用场景反复试错迭代+海量工程推进产业进步”的巨大优势,可进一步发挥“产业集群+产业链供应链密切协作网络+对市场需求快速反应+综合性价比控制”的竞争优势,在“人工智能+消费”新赛道上抢占先机。历史经验表明,新的重大突破性技术对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时滞,生产率显著提升需要时间。研究显示,在信息通信技术(ICT)领域,相关投资产生的影响到第7年才达到高峰。要在“人工智能+消费”赛道收获成果,显然需提前布局、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