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短期存款利率上升和长期存款利率下降,居民储蓄策略或迎来新变化。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近日发布《2025年3月银行存款利率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三年期、五年期的中长期限平均存款利率均下滑,且长期利率倒挂情况继续扩大。
《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银行存款利率仍有一定的下调空间。对于投资者而言,目前可采取阶梯化定期存款组合,如按3∶4∶3比例配置一年期、两年期、三年期定期存款。同时,可选择固收类产品与多元化投资补充,适当布局基金、权益类产品或REITs等,以提升总体风险调整后的资产回报。
利率走势分化
《报告》显示,2025年3月,银行整存整取存款三个月期平均利率为1.249%,六个月期平均利率为1.449%,一年期平均利率为1.566%,两年期平均利率为1.666%,三年期平均利率为2.042%,五年期平均利率为1.883%。与2月份相比,三个月期增长0.4BP,六个月期增长0.4BP,一年期增长0.6BP ,两年期增长0.3BP,三年期下降1.3BP,五年期下降2.5BP。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艾亚文表示,三年期、五年期的长期限平均存款利率均下滑,延续下跌趋势,但短期限平均存款利率略有回升。当前储户存储长期存款的意愿强烈,银行通过下调长期存款利率,优化负债结构,以应对存款定期化带来的成本上升问题。
某华北地区股份制银行人士告诉记者,目前银行通过调低长期存款利率来减缓负债端压力,同时提高短期利率吸引流动性,这样操作亦能推动长期存款流向市场,推动经济发展,扩大消费。
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特约研究员、内蒙古大学校外硕导杨海平告诉记者,三年期和五年期存款利率倒挂,可能会引起客户存款行为更大幅度的调整,重点是调整存款期限。由此也会缩短商业银行负债平均到期时间,在增加重定价机动性的同时,提高资产负债管理的难度。无论是从应对外部冲击、提振实体经济的角度,还是从债务风险化解的角度看,下一阶段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下行趋势将延续。而长期利率的下调压力显然更明显,这是因为,在利率下行预期之下,商业银行会通过利率定价对被动负债进行主动引导,缩短存款平均到期时间,以增加重定价的机动性。同时,长期利率下调空间更大,调整长期存款利率对于压降付息成本效果更明显。
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陆岷峰指出,三年期存款利率为2.042%,五年期存款利率仅为1.883%,这一倒挂现象体现出银行对于长期负债成本的主动调控意图。短期(3个月—2年)存款利率小幅上升,显示银行更倾向于吸纳短期资金,促进资金流动及与短周期信贷结构匹配。此举能够有效降低未来长期资金成本上升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经营风险,但也使银行面临短期负债占比上升、流动性管理压力增强的问题。
“长期存款吸引力进一步减弱,部分居民可能将原本投向五年期存款的资金转向理财、债券或货币基金等流动性更高、收益有望提升的理财产品。流动性偏好增强,使居民在市场预期不明朗或政策频繁调整时期,倾向于持有3个月—12个月内的短期限资产,以便灵活应对利率变化带来的影响。”陆岷峰表示。
他进一步分析称,长短期存款利率差距扩大,一定程度上反映利率市场化的加深,银行自主定价空间加大。但需要警惕的是,在揽储压力加剧情况下,部分区域性中小银行可能会因激烈竞争而出现流动性压力和经营风险。此外,尽管长期存款利率下行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理论上支持企业中长期投资,但若实体经济需求不足,政策传导效率恐将打折,影响宏观经济预期稳定。
阶梯化存款组合
未来存款利率走势如何?艾亚文表示,预期未来市场利率将持续下降。年初部分银行加大揽储力度,存款利率有所反弹,但随着“开门红”效应褪去,2025年2月份以来,银行存款利率均有所下滑,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引导市场预期,抑制银行高息揽储行为。整体来看,受市场利率低位运行、政策利率调整预期、银行负债成本控制需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银行存款利率仍有一定的下调空间。
艾亚文进一步指出,储户存储长期存款的意愿强烈,而发放高利率长期存款将导致银行净息差收窄。所以,不少银行再度下调长期存款利率,以此规避未来利率下行周期中的高息负债锁定风险。当然,资产端收益压缩也在倒逼银行对负债端定价进行调整,优化负债结构,应对存款定期化带来的成本上升问题。
陆岷峰告诉记者,掌握好未来长期存款利率的趋势,主要是科学分析影响利率趋势的驱动因素和制约因素。一是要分析下行趋势的主要驱动因素。首先,全球和国内货币政策趋于宽松,中国人民银行可能通过下调政策利率引导市场利率下行,推动存款利率进一步走低。其次,银行净息差持续处于历史低位(2024年为1.54%),通过下调长期存款利率有助于银行降低负债端长期锁定成本。再次,为优化资产负债匹配结构,银行倾向于缩短负债久期,减少高成本的五年期存款份额。
二是要研究反弹风险与潜在制约因素。尽管长期趋势偏向下行,但存款市场竞争犹存,部分中小银行可能为揽储阶段性提高长期利率。若未来出现居民通胀预期升温,实际利率为负,则银行存款产品利率可能被动上调以维持吸引力。监管部门或通过差异化定价、资金分段管理机制调节利率波动。
陆岷峰表示,当前综合研判的基本结论为:未来1年—2年,三年期、五年期存款利率中枢预计仍将下滑(10BP—15BP),但存在阶段性反弹(0.5BP—1BP)的可能。建议关注监管政策变化和宏观经济数据,密切留意利率水平与实际通胀水平间的互动。
目前,投资者应如何做好资产配置?杨海平告诉记者,在低利率时代,个人建议:一是要充分认识到高收益资产趋于消失或者资产低收益率的必然性和持续性,要降低投资收益期望值,避免因盲目追求高收益而踩雷。二是要有一定比例的保险产品作为个人投资组合的打底资产。三是要根据自身的收入情况和风险承受能力,在抢抓商业银行利率较高存款产品投放窗口的同时,分散投资于具有不同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特征的理财产品,搭建适合自己的投资组合。
陆岷峰告诉记者,建议居民一是做好流动性与收益的均衡管理。当前应采取阶梯化定期存款组合,如按3∶4∶3比例配置一年期(1.566%)、两年期(1.666%)、三年期(2.042%)定期存款,兼顾较高利息收益与资金流动性;灵活选用支持部分提前支取的智能化定期存款产品,以提升资金调度弹性。
二是选择固收类产品与多元化投资补充。建议加大国债及纯债基金等“固收+”产品配置,例如十年期国债年化收益达2.65%,部分优质债基收益可达3%—3.5%。同时,可关注挂钩SHIBOR之类结构性存款作为收益补充手段。对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居民群体,可适当布局基金、权益类产品或REITs等,以提升总体风险调整后的资产回报。
三是可以用风险对冲与财富稳健来增值。建议合理配置保险产品如增额终身寿险(当前预定利率约2.5%),可兼顾资产增值和债务隔离“双目标”。此外,以5%—10%资产比例配备黄金ETF之类抗风险标的,对冲未来可能由于货币宽松引发的实际购买力下滑。
四是要根据形势进行动态调整并实施主动管理。每季度关注利率变化及整体市场流动性变化,若长期存款利率明显上升或利差收窄,可适度向长久期产品倾斜;若利差继续扩大,应当提升短债基金与其他固收工具比重,确保资产配置合理、风险可控。总之,面对新一轮利率调整周期及政策变化,居民需强化资产配置理念,以多元化、灵活化、收益和流动性兼顾为核心,实现家庭资产的稳健增值与风险对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