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是重要的物流枢纽,其日常运营离不开各类机械设备支持,陈学文正是负责港口机械设备维修工作,被形象地称为港口“机械医生”。
今年是陈学文在港口工作的第33个年头。多年来,他带领团队持续攻坚克难,创造经济价值超过6000万元,解决了89个重大设备技术难题,获得19个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装载机计量系统的研究与应用》项目成果被评为首届大国工匠展十大优秀项目之一。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邓潇丽
“抢修突击”不能差0.1毫米保障港口设备正常运转
1992年,从广州港技工学校港口装卸机械专业毕业后,20岁的陈学文被分配到广州港新沙港务有限公司机械作业部机修站任维修工。“踏实勤奋”是他突出的个人标签,在一次次设备抢修工作中,他磨炼出了精湛的检修技艺,成了港口机械设备维修专家。
其中一次“抢修突击”让陈学文至今印象深刻。那次遇到的问题是,在长期的大船清舱作业后,同批次老旧卡特彼勒D5G推耙机(推耙机是船舶散货进行清舱作业,提高船舶周转率所必需的设备)几乎都产生了单侧履带跑偏的现象,设备直行时常向单侧微幅度地转弯,此现象严重影响设备的正常运作、影响船舶的清舱效率、降低了泊位的利用率。
“当时恰逢生产高峰,留给现场急修的时间寥寥无几。”关键时候,时任机修站站长的陈学文靠前指挥设备抢修,与“抢修突击小组”组员共同快速查检设备问题。由于设备是外国进口的,对方没有将设备技术手册给到公司技术人员,所以公司方无法知晓标准的工作间隙值数据。
要解决问题就需要一个人来观察和指挥、多个人用扳手同时扭转多个不同位置处的多路阀紧固螺栓使其工作间隙达到标准值,而这个标准值估计要精确到0.1毫米。烈日的炙烤让汗珠浸透了工服,但陈学文不敢眨眼,生怕错失关注组员的每一次微小拧转而指挥失败导致功亏一篑。记不清楚经过了多少次调试,最终,陈学文和“抢修突击小组”组员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多台卡特彼勒D5G推耙机履带同步调节,清舱作业得以顺利开展。
在过去的工作中,他还攻关完成了“山工SEM650B柴油发动机大修”“卡特彼勒D5G推耙机国产化改造”等难题,有效保障了设备完好率,切实降低了设备运行成本。
带领团队成立“技师创新工作室” 创造巨大经济价值
2014年陈学文带领技术人才成立了广州港集团首个“技师创新工作室”。10多年间,他主持或参与完成技术项目89项,获1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创造经济效益6000余万元。
其中《发动机声光报警系统研发与应用》和《装载机计量系统研究与应用》两个项目的成效广泛。
《发动机声光报警系统研发与应用》解决的是装载机和推耙机设备冷却水长时间不足导致的拉缸烧瓦故障占发动机故障过高问题。陈学文带领攻关小组对故障案例进行仔细剖析,针对原有的报警线路进行简易规范的串并联改造,加装了大音量的蜂鸣器、低能耗的红黄蓝LED灯、高精度的水位传感器。发动机声光报警系统简易高效,改造成本低,恶劣环境下表现稳定出色,大幅度地降低了港口内燃机械的拉缸烧瓦故障频次,设备完好率显著提升。此项目实施后为公司每年可节省近100万元的维修费用。
《装载机计量系统研究与应用》项目引进动态电子秤,创新性地使用折算系数法来调校计量装置精度,充分减少计量装置的系统性误差,并制定了一系列计量专项管理规定。此项目从落地至今为公司节省了约500万元/年的运行成本,在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的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会中,从众多参展成果中脱颖而出,获评为10大优秀成果之一。
“一对多”模式创新培训 “手把手”传授维修心得
独木不成林,陈学文深知只有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才能带领企业团队不断发展。他很重视技术传帮带,在工作中言传身教,将课堂搬至现场,手把手教徒弟掌握设备构造和操作技能,并将多年维修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在担任机修站站长期间,他大胆任用年轻人到重大维修项目实操当中,在他的悉心指导下,站里青年维修工很快就能独当一面。
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每逢新设备采购或工艺推广,他都会组织系统培训,建立了“一对多”导师模式,累计组建52对师徒结构,由高级技师带徒1名技师,技师再带2名高级工,形成层层传递的格局,手把手将技能经验代代相传。
在本职岗位之外,他还进一步将匠心传承延伸进校园,主动推动校企合作,走进课堂担任企业导师。在产教融合模式下传道授业解惑,为企业和社会输送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