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省工商联组织媒体走访民营企业。一组来自佛山的产业发展数据引发关注:佛山这座以传统制造业闻名的城市,2024年医药健康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26%,并且连续三年实现两位数快速增长。同时,佛山实施数字化转型的规上工业企业超7400家、占比超72%,转型后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16%、成本降低17%,降本增效成效明显。
数据背后,技术创新的作用路径逐渐清晰。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走访调研佛山三家科技企业:灵泽万川将AI大模型重组为智能体架构,在后端营销环节完成大模型能力的产业化适配;植宝生态将重金属封锁在作物根系之外,成为“土壤修复师”;昭泰医疗研发出人源化肝脏小鼠模型,用提高临床试验成功率的底层创新撬动创新药公司产业化可能。
这些企业看似分属不同领域,但都通过细分场景的技术穿透,精准满足行业需求。当全球产业竞争进入“硬科技”时代,这些扎根垂直场景的创新实践,正在为佛山制造穿越周期提供可行路径。
以硬核科技突破行业痛点
走进广东省灵泽万川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演示着AI新媒体解决方案平台,仅需输入拍摄好的视频素材和图片,便能在10秒钟生成一条短视频文案、1~2分钟即可制作一条短视频。如今,这一平台正在帮助数千家佛山中小制造业企业获客寻找订单。
当下,AI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在多个行业显现出巨大潜力,尤其在制造业,AI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提升产品一致性等方面的应用探索,正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根据市场需求分析,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预计将达约4000亿美元,而制造业将是其中最关键的应用领域之一。
“有很多老板只是刷短视频,初步了解deepseek。但人工智能对他的企业真正会带来什么东西,能够帮他解决什么问题,AI边界在哪里?他们不知道。”灵泽万川董事长李琢明显观察到,今年年初deepseek在国内爆火后,佛山各行业企业普遍有危机感,担心在人工智能浪潮中被淘汰,纷纷寻求将AI技术应用到业务中的方法。
“人工智能虽可应用于产业诸多环节,但因各行业特性复杂,不了解行业就贸然介入,产品大概率无法满足客户需求。鉴于此,我们转变思路,采用‘授人以渔’的方式,借助近期人工智能行业新框架和应用的涌现,实现企业自主搭建智能体的可能性,进而帮助企业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效率。”李琢表示,在各行业对人工智能需求尚未完全明确的当下,公司产品现阶段主要聚焦于服务企业的销售环节,但今年将不断拓展新场景,着重助力企业提质增效降本。
凭借其技术优势,灵泽万川这家于2023年创业成立的公司,已于今年2月份完成了全年预期营收的50%,其客户群体主要集中在中小型制造业领域,预计年营业额将达到大约7亿元。
当AI在制造业撕开数字化缺口时,佛山市植宝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则在土壤修复领域发起攻坚。其专利产品“镉无忧叶面阻控剂”和“植宝土壤调理剂”通过生理阻隔及钝化技术,将重金属封锁在作物根系外,看似微小的创新,实则成为破解中国耕地安全利用难题的关键。公司参与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绿色修复与安全利用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从一家只生产“植宝素”叶面肥的行业元老级企业,植宝生态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转型为集研发、销售叶面肥、有机水溶肥料、微生物菌肥、土壤调理剂等特种肥料及耕地安全生产综合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公司。
据植宝生态董事长兼总经理郭勇军介绍,植宝生态在生产特种肥料之外,还专注地力提升和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改善土壤亚健康状态,被称为“土壤的医生”,同时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将废弃物变废为宝,循环用于农业种植,被称为农业产地的“保洁员”。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科研团队近几年牵头或参与了多项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
此前,植宝生态公司参与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绿色修复与安全利用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创新提出植物阻隔的方法,即通过技术手段将重金属“困”在土壤中,减少农作物重金属吸收。
郭勇军坚定地将每年公司营业收入的6%—8%投入到研发当中,在技术创新的理念引领下,植宝生态公司已发展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广东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企业近几年的经营业绩稳步增长。
通过产学研和垂直深耕锻造“护城河”
在技术突破之外,佛山企业展现出的另一重竞争力,是对垂直领域的全链把控能力以及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创新。
以灵泽万川为例,企业要应用AI,关键是要实现落地,而落地需要的是应用。与传统信息化不同,企业无法像购买通用软件那样直接购买成熟AI应用,而需要根据不同岗位和业务流程对AI进行定制和培训,如同对新员工进行培训以适应企业特定的工作流程和规范。这意味着AI应用需要满足下游客户更多定制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同时在技术研发端,人工智能开发流程与传统信息化手段有本质区别,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学习与培训。为此,从2023年起,灵泽万川在团队学习上已投入超4000万,将仅有13人的技术团队从传统信息化模式成功扭转为适应AI开发的团队。
李琢介绍,针对下游客户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公司与佛山高校的大学生创业团队紧密合作,注重挑选具有可复制商业化前景的项目。他同时表示,往后希望在南海形成AI应用解决方案产业聚集,更好地解决AI人才问题。
郭勇军介绍,广东省在肥料原材料方面缺乏优势,生产成本与其他资源丰富的省份相比较高,为此,植宝生态以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以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公司目前是佛山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硕/博联合培养基地,通过与佛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提前布局培养人才,以培养“理论+实践”的卓越工程师来推动产教融合,现已培养毕业研究生27名。
“拼的是技术,拼的是资源。我们广东小而精,走的是科技创新,就是说必须要不断的科研创新,走技术引领路线,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郭勇军如是说。
同样还有长期专注细胞免疫治疗技术和生物制品、人源化小鼠、肿瘤精准筛药等研发和商业运用的广东昭泰细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昭泰医疗董事长汤朝阳表示,近年来,中国在创新药研发和生物免疫治疗等众多细分领域实现了快速发展。昭泰医疗在过去10多年里,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进行基础研究。
资料显示,昭泰医疗在技术创新方面成果显著,拥有百余项国内核心发明专利,三十余项国际核心发明专利,成为国内生物医药原创企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经过多年研发后,企业的CAR-T、ITNK、CAR-ITNK疗法产品已在多种晚期血液肿瘤和实体肿瘤治疗上取得进展和突破,目前也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完成了一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二期临床试验。
尽管昭泰医疗在CAR-T、ITNK、CAR-ITNK细胞技术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其核心产品尚未实现完全产业化,仍需进一步推进商业化进程。在创新药领域,有许多如同昭泰医疗一样的公司都面临着公司技术创新消耗大量资金投入的难题,需要寻找商业化可持续路径。
为此,昭泰医疗自主研发出人源化肝脏小鼠,通过一种基因敲除技术将人的肿瘤细胞或肝脏细胞移植到小鼠体内,其体内就能够长出和人体一样的肿瘤或肝脏。该人源化小鼠模型可以有效提高临床试验成功率10%,节省药物研发成本,还一举打破了美国和日本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和销售垄断,获得了中国第十九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不难看出,真正的技术突破,必须建立在对行业痛点的细致洞察之上。当像人工智能、生物技术这样的通用技术应用到具体场景时,往往需要进行二次创新。比如灵泽万川的智能体架构、植宝生态的“镉无忧”产品、昭泰细胞的人源化肝脏小鼠,其实都是将底层技术转化为行业解决方案的过程。这种深入的创新,正是佛山制造向产业链更高层次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