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马道林决定回国、前往上海交通大学任教的时候,在他所深耕的视触觉领域,全球顶尖人才主要来自于MIT研发Gelsight/Gelslim的两个实验室,少有人选择回国创业。
3年后,马道林在上海市闵行区大零号湾成立千觉机器人公司。成立不到一年,千觉机器人已经完成包括高瓴领投在内的3轮融资,为智元机器人公司提供触觉感知解决方案,与宁德时代合作在实验室里开展了用机械手装配电池的概念验证研究。
在外界看来如“坐火箭”般的发展速度,在马道林看来,时间却总是还不够,还不够。AI时代,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真正投身于创业中后,马道林越发感受到向前走的推力。
恰逢习近平总书记近日考察上海,勉励青年创新人才为国效力,马道林也深感振奋。“面对'人工智能+'的时代命题,我们将继续全力以赴、迎难而上,用科技创新助力中国智造,推动中国具身智能的全球竞争力提升。”马道林说。
寻找真需求,解决真问题
还在读书的时候,马道林就敏锐地关注到触觉感知领域的技术应用前景和想象空间。在回国前,他也多次跑了深圳、东莞等地,调研工厂的实际需求。
“确定自己投身的方向的时候,你需要站在更长远的时间点去考虑这件事。十年、甚至二十年后,如果不做这件事我会不会后悔,这是我的价值判断标准。”马道林说。
目前,全球工业界只解决了3%-4% 规则、刚性(硬性)物品的自动化生产搬运,剩余 96% 的柔性、异形、易损物品仍使用人工上下料,有着很大的使用触觉传感器需求。
而对于智能机器人来说,拧瓶盖、拧螺丝、插拔U盘、搀扶老人……很多精细化任务都需要机器人手部有敏锐的触觉,并能在触觉感知的基础上控制力量、调整动作,从而顺利、安全地将其完成。
这意味着,如果能将触觉传感技术应用推广,无论是对于工业生产还是智能机器人发展,都将进一步激活新质生产力,释放更大的可能性。
“创业最核心的事情是,你要能找到真的需求。而真需求是可以被无限细化的。”马道林说。在真正决定创立千觉机器人之前,他对触觉传感技术的判断是,这一技术的成熟度已经很接近商业化的要求了。但从深耕实验室的学者,到面对真市场的创业者,应用依然是他首先要跨越的第一道门槛。
如今,作为青年创业者,他对自己的要求是,要能将需求细化到具体的企业、部门,让产品的成本和应用能真正地服务于落地的要求。
“目前我们的技术一方面计划应用于工业生产,另一方面则是服务于人形机器人。”马道林坦言,在当下,人形机器人虽然是创研的热潮所在,但距离真正进入市场推广阶段,可能尚有距离。将触觉传感技术运用在工业生产中,配合更广阔的市场需求,能让初生的创业公司两条腿走路,在长久的市场竞争中更好地生存下去。
创业有热土,创新有未来
空间、人才、产业,这是马道林心中在上海创业最显著的三方面优势。
“交大的产业转化在全国应该也是走在前列的”。马道林说,从有创业的想法,到最终公司的落地,马道林都感受到了校方的支持和鼓励。他举例说,比如在项目申报审批阶段,就会有专门的行政人员协助申请,在审批通过后,则会获得一定投融资的支持。
上海交大比邻的大零号湾,也是一块创业的理想空间。马道林的公司在初创之际,就获得了租金减免等实际的支持。与此同时,靠近高校的地缘优势,给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带来了更具体的便利。
“我们团队的核心员工是交大的,而且因为离交大很近,我们的学生也会很乐意作为实习生、作为创业的新进骨干进入我们团队,这都是一些隐形的支撑资源。”马道林说。
事实上,马道林的创业团队是一支非常年轻的队伍,团队的平均年龄不超过三十岁。“因为我们在做的是一件很新的事情,创新是一种本能的需求。”马道林说。对于一个新生的创业团队来说,成员有足够的主动性和责任心是最重要的事情。
除去产业政策与人才方面的支持,生活在金融中心上海,马道林也感受到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和透明的营商环境所能释放的红利。“上海作为金融中心,我们获得投融资的机会可能会更多一些。”马道林说,借助投资人提供的一部分支持和牵线,千觉机器人也得以同更多企业合作,进一步打磨自己的产品和商业模式。
在这位青年科学家看来,企业选择在哪里扎根、成长,最终遵循的一定是理性逻辑。“我最看重的可能还是上下游产业的集聚,这是真正可以互相支撑的东西。”马道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