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5-02 06:06:10 股吧网页版
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来源:经济日报

  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立足实际,要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打好政策组合拳;既在超常规逆周期调节上做文章,又在财政支出结构优化上发力;推行财政科学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处理好财政政策与财税改革的关系,让改革为财政政策效能的释放更好提供制度支持。确保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有力保障。

  财政支出规模扩大靠前发力

  2025年财政支出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9.7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2万亿元,这是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的重要表现,充分说明财政政策的扩张性。加大财政支出强度,需要筹集充分的资金。用好我国财政政策空间大这一有利因素,加大赤字规模,将财政赤字率提高到4%左右,是落实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举措。在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压力较大的背景下,赤字率提高1个百分点,意义非凡。2025年财政赤字规模达5.6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6万亿元,有效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表现在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上,而且进一步强调财政支出进度,主动靠前发力。同样的支出规模,支出时间越早,越快形成实际支出,政策效果越佳。

  一般公共预算资金增加的同时,政府性基金预算内的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也在扩大。2025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4.4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000亿元,将为地方化债提供更充分的财力支持。用于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的8000亿元新增专项债券和2万亿元用于置换隐性债务的专项债务限额,一方面可直接为地方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另一方面这些资金中的相当部分会进入社会资金循环,在化解连环债、恢复市场活力、降低不良资产率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025年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规模上比上年增加3000亿元,其中,8000亿元用于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建设,5000亿元用于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将更好得到保障,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支持力度也持续加大。特别是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从2024年的1500亿元提高到3000亿元,资金规模翻了一番,有助于直接降低消费者购物成本。

  优化支出结构聚焦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

  同样数量的财政资金,通过优化支出结构,可进一步提升财政资金效益。2025年财政支出加强对扩大国内需求、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支持,财政政策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的特征越发明显。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超70%,充分体现了“投资于人”的理念。

  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对稳就业的支持。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是民生之源。工资性收入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这类收入与就业直接挂钩。2025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667.4亿元,支持各地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统筹相关资金资源,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聚焦重点领域和急需紧缺的职业工种,支持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支持实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推动打造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积极支持援企稳岗,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鼓励企业更多吸纳就业。

  围绕扩大国内需求,加强对提振消费的支持。促消费要在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上下功夫,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自然随之扩大。2025年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超3亿人将从中受益。减少居民在养老、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可以相应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央层面加大对失能老年人照护保障的统筹力度,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明确各级政府经费支出职责,加强对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支持,减轻家庭照护压力。在消费新场景的打造上,在消费基础设施的完善上,财政也发挥积极作用,新增安排奖补资金,支持地方推广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覆盖范围扩大、补贴申报流程优化,更加符合消费者需要、更接地气,提振消费的作用更加突出。

  围绕增强发展后劲,加强对教育人才、科技攻关、绿色低碳、乡村振兴等领域的支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才能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供最根本的支持,为高质量发展增后劲。财政加大科研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2025年中央本级科学技术支出安排3981.19亿元、增长10%,进一步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国家战略科技任务聚焦。积极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创造更多机会,同时大力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首台(套)、首批次保险补偿政策,加快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和新材料产业发展。中央财政制造业领域专项资金安排118.78亿元、增长14.5%,推动制造业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中央本级教育支出安排1744.43亿元、增长5%。加强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运用的支持,推动重点行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加大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强化对乡村振兴等领域的支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板项目建设财政保障能力,深入实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支持政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需要注意的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必须正确处理民生支出和建设性支出的关系,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财政支出安排要立足国情实际,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防止盲目超越发展阶段承诺过高的社会福利,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丰富盘活政策“工具箱”,加强资源统筹,调动经营主体积极性,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发挥财政政策“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放大政策效应。

  用改革办法提高财政政策效能

  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作用的发挥,需要有科学的财税体制加以支撑。必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现政策作用与改革深化的有机协调。多年财政政策实践经验表明,顺应财税改革大趋势的财政政策,既可以收获政策之利,又可以推动改革任务完成,最终巩固政策成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并就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出明确要求。要加快落实各项改革举措,研究制定关于健全现代预算制度的意见,加强预算管理各项制度举措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规模连续三年超过10万亿元,必须通过改革提升财政转移支付效率,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清理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

  一些地方改革经验表明,零基预算改革可以有效促进预算资金的统筹,提高财政资金效率,进而推动财政政策效能提升。要在财政部等16个中央部门率先进行零基预算改革试点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中央部门零基预算改革试点,支持地方深化零基预算改革,通过改变预算编制中的不合理基数,打破财政资金分配的既有利益格局。推进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强化支出标准的约束作用,做好绩效评估结果的应用。

  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充分的财力支持。需加强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研究,让税收收入与纳税人的纳税能力更加匹配。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增加地方自主财力上取得新进展,深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提高市县财政保障能力。

  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由一系列具体的政策组成。要实施重大财税政策全生命周期评价,及时发现和推动解决改革和政策实施中的问题,用改革的办法提高财政政策的效能。

  以系统思维提升财政科学管理水平

  充分释放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效能,离不开财政科学管理。当前,财政管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管理水平有待提升。推进财政科学管理,强化资金使用、财务会计、资产管理等多方面监督,才能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政策效能。

  财政科学管理是个系统工程,要有系统思维。财政科学管理涉及财政资金全流程,资金筹集、使用以及后续绩效评价,都需要科学管理。生财、聚财、用财是一系列事件,要有“经济—财政—经济”思维,聚财不能竭泽而渔、不能妨碍生财,用财也得考虑生财。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于经济,要结合经济看财政。同时,要根据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定位要求,让财政资金运用体现国家治理的着力点和方向目标。从财政支出源头着手,把财政管理从源头贯通到末端、从财政部门扩展到所有预算部门,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体系。跳出财政管理只是财政部门管理的狭隘思维,所有财政资金使用部门和单位都要纳入财政管理之中,承担财政管理的应有职责。

  要在管理的精细化上下功夫。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内控,加强财政管理,优化业务全流程各环节。借助信息化等手段,盯紧财政工作的各个细节,切实改变部分领域粗放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

  要在管理的标准化上下功夫。标准化可以有效解决共性问题,大大提升管理效率。要建立健全支出标准体系,发挥支出标准的约束作用,促进财政资金的节约。支出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要动态完善项目支出、政府采购、资产配置等各方面标准,做到有规可依、标准清晰、约束有力。

  要在管理的法治化上下功夫。法治财政是现代财政制度的题中之义。要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的财政法律规范体系,坚持依法理财、依法行政,更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财政工作。

  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在进行财政科学管理试点,这对于提升财政科学管理水平,促进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效能释放有很大帮助。必须进一步挖掘管理潜力,最大限度释放财政政策效能,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