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到全国首个车联网先导区;从千亿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到“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无锡——这座制造业强市,既有物联网“触手”与算力“大脑”的化学反应,也有具身智能机器人从实验室闯入生产线的硬核突围。
锚定建设“人工智能+”标杆城市目标,4月28日,无锡召开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洞察无锡‘AI+’”将深度解析无锡实践路径,第九篇:厚植AI生态“土壤”,养分充足吗?
新华财经南京5月1日电(殷晴)良好的发展生态是实现产业要素集聚的重要一环。厚植人工智能发展生态“土壤”,无锡以开放合作汇聚全球资源、多元创新注入“金融活水”、引育并重夯实人才基础,不断充足“要素养分”、拓展“生长空间”,加速“人工智能+”标杆城市建设进程。
开放合作:从“跨域”到“跨国” 构建要素融通的创新共同体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不仅依靠单点技术创新,更需要通过跨领域融合、全球化协作实现价值闭环。无锡深谙“开放合作是创新的‘催化剂’”,以区域协同突破要素边界,以平台思维聚合全球资源,加速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资源的流动。
区域协同激活“创新链”。无锡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在全国各地打造60余个科创飞地,设立锡港沪机器人灵巧智能研究院等创新载体,为人工智能区域合作架起桥梁;不断加强跨区域企业、高校、科研平台等合作对接,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提供多方力量支撑。2024年,雪浪云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共同打造工业大模型,该模型已在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多个行业得到应用,其中,在生物医药领域,模型支持化学反应条件的高精度自动抽取,进一步推动了智能化的医学研究。
国际合作织就“全球网”。一方面,无锡通过参与人工智能领域国际会议、论坛,举办交流会、产业对接等多元化活动,积极融入全球人工智能创新网络。在“对话欧洲——绿色‘智’造创新合作交流会”上,法国人工智能产业协同联盟、德国机器人产业协同联盟等一批创新合作平台揭牌;另一方面,无锡支持在锡高校加大人工智能领域国际合作。2025年,东南大学无锡分校与法国巴黎高等电信学院、国立高等先进技术学院签署人才联合培养协议,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根据《无锡市建设“人工智能+”标杆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7年)》,未来,无锡将进一步参与国际竞合,主动加强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对接,推进落实与北京海淀区、上海普陀区等战略合作,承接科技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转化;持续打造人工智能开源生态、构建交流合作高端平台等,支持标志性产品打响品牌,实现出海。
金融赋能:从“育苗”到“成林”,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创新服务链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人工智能+”的落地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滋养与浇灌。无锡通过打造基金矩阵、完善信贷产品体系等方式,构建起覆盖企业创新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链。
构建基金矩阵撬动社会资本。无锡充分发挥未来产业天使基金(10亿元)等政府投资基金与锡创投等国有创投机构的引导作用,构建基金矩阵,撬动社会资本投入。2024年,无锡支持锡创投、梁溪科技城与一村资本共同设立无锡比特淞灵人工智能创业投资基金,首期募集规模5亿元,重点布局AI机器人、“AI+工业”以及AI基础建设三大方向;尚贤湖数字经济母基金、梁溪科创母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均将人工智能列为重点投资领域,陆续投资快仓智能、智现未来、超星未来等一批人工智能企业,助力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完善信贷体系助力融资增信。近年来,无锡不断完善从种子期到成熟期的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指引,为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提供精准支持;健全科技型企业融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通过“苏科贷”“锡科贷”等产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增信。2024年,无锡共计发放“苏科贷”“锡科贷”103.16亿元,获贷企业1680家。此外,无锡支持金融机构结合人工智能企业虚拟资产较多、固定资产较少的特点,利用知识产权、商标等对企业进行精准风险评估,提供更有特色的信贷产品。
未来,无锡将进一步建立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引导各类社会资本聚焦垂类模型、具身智能等重点领域,着力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同时鼓励信贷机构支持人工智能企业采用“风险投资+知识产权+研发服务”模式,加大对人工智能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丰富以企业融资及项目合作需求为导向的金融产品供给,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
人才保障:从“育才”到“引才”,营造近悦远来的创新强磁场
人才是产业生态“养分”的核心。近年来,无锡持续完善人才引育机制与服务体系,不断升级“太湖人才计划”,并明确将设立人工智能人才专项通道,放宽政策限制条件……为人工智能产业“育才”“引才”提供支持。
引导校院企地联合培养。聚焦人才培养供需适配难题,无锡支持校院企地加强对接、联合培养,支持江南大学同宇树科技联合设立人形机器人联合实验室、与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共建申威卓越研究生班等,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导师,培养一批适配产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无锡数据集团有限公司与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等联合打造无锡市人工智能实训基地,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课程教学、产业实践……目标一年内培育至少1000名“人工智能训练师”,实现“学习—实践—就业”的闭环。
促进人才与城市双向赋能。择一城而栖,人才不只是应聘者,更是城市未来的“合伙人”。无锡将人工智能列入《无锡市2024年度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加强对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引进的指导;提档升级“太湖人才计划”,优化人才分类认定标准,提供居住、交通文旅等全方位服务保障……完善的服务体系“引凤来栖”,人才带动产业的连锁效应日益显现。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汉的团队曾获得无锡“一亿元顶格支持”,由其领头设立的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聚焦智能制造、机器人等领域进行技术攻关,成功孵化了集萃华科、黎曼机器人等24家企业,并吸引500多名人才来锡,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据介绍,下一步无锡还将细化落实《无锡市支持人工智能人才集聚发展若干措施》,大力引进、培养人工智能领域顶尖人才团队,推动在锡高校加强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支持职业院校开设AI运维、算法训练等人工智能应用专业,引导大院大所、重点企业定向设立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班,全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人才高地。
从开放合作的“资源网”、金融赋能的“动力泵”到人才集聚的“强磁场”,无锡正以不断增强的产业生态“养分浓度”,将“人工智能+”的“创新种子”加速育成“繁茂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