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央行开展1.2万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
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4月30日,央行发布公告称,4月以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开展了12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其中,3个月期限为7000亿元,6个月期限为5000亿元。
由于4月分别有1.2万亿元3个月期限和5000亿元6个月期限买断式逆回购到期,因此4月央行买断式逆回购操作缩量5000亿元,为该项政策工具创立以来首次缩量。
在业内人士看来,4月买断式逆回购缩量续作,并非央行收紧流动性的信号。事实上,这一操作极有可能为后续降准政策的落地铺路,旨在通过更有力的货币调节手段,进一步强化稳增长的政策效能,释放更积极的宏观经济调控信号。
此外,4月30日央行还发布公告称,在4月未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
缩量续作
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进一步丰富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早在去年10月,央行决定启用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工具。
操作对象为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原则上每月开展一次操作,期限不超过1年。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回购标的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信用类债券等。
目前看,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箱中工具较为丰富,短期的主要有7天期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中期的则是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买断式逆回购则是中短期流动性投放工具。
根据央行公告,从2024年10月至2025年4月期间,央行共开展7次买断式逆回购操作,规模分别为5000亿元、8000亿元、14000亿元、17000亿元、14000亿元、8000亿元、12000亿元。
不过由于4月25日人民银行开展6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期限为1年期,因4月有1000亿元MLF到期,MLF实现净投放5000亿元。
东方金诚首席分析师王青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4月央行中期流动性操作为等量续作,结束了去年10月以来央行持续注入中期流动性的操作过程。
王青认为,4月买断式逆回购缩量续作,整体中期流动性注入量为零,并不意味着央行正在收紧市场流动性。相反很可能意味着下一步即将实施降准,较大规模向市场注入长期流动性,进而更大力度支持银行信贷投放能力,加力稳增长。
“4月买断式逆回购到期规模较大,而当月MLF加大投放规模也可能是为了配合对冲买断式逆回购的到期。” 浙商证券宏观联席首席分析师廖博表示,向后看,政府债券供给高峰即将到来,当下超长期特别国债和注资特别国债发行计划已经公布,且第一批特别国债的发行在4月24日已经落地,预计5月政府债供给压力或加大。
降准先行
作为央行的核心货币政策工具,降准降息能够带来长期流动性释放和融资成本降低,因此备受市场关注。
事实上,年内央行已多次表态“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降准降息”。
值得注意的是,在4月25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要求“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加力支持实体经济”。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降准和央行中期流动性管理工具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王青表示,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外部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政治局会议也着力部署“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后期扩内需将显著加力,重点是大力提振消费,推动基建投资提速,以及加力稳楼市。
王青认为,下一步央行将通过质押式逆回购、MLF、买断式逆回购等政策工具组合,引导市场流动性稳中向宽;与此同时,综合当前外部经贸环境变化,房地产市场及物价走势,二季度“适时降准降息”的时机已经成熟,落地时间可能适度提前。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适时降准降息”是政府工作报告对于货币政策的要求,央行亦多次表示“择机降准降息”。作为释放长期流动性的工具,降准的优先级仍然最高。随着二季度财政加大宽松力度,降准最有可能率先落地。
谈及降准降息幅度,廖博预计全年降准幅度约100BP,降息约30BP。
王青则判断,5月人民银行将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降息0.3个百分点,带动企业和居民贷款利率更大幅度下行。而这在激发实体经济信贷需求,增强银行信贷投放能力的同时,也将引导资金面持续处于充裕状态。
另需注意的是,2025年首批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中央金融机构注资特别国债已分别启动发行工作,从发行节奏看,两类特别国债将集中在二、三季度发行。
“适时降准降息”对债市有何影响?光大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张旭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年内降准、OMO降息(并引导LPR下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降息的概率皆不低。
“降准不仅可以释放出零成本的长期资金,有助于稳定银行净息差、引导银行加大货币信贷投放力度,而且还具有鲜明的信号作用,有助于实现稳预期、强信心与稳经济的相互促进、良性循环。但是,降准并不一定对应于债券收益率的下行。”张旭认为,尽管当前尚未实施降准,但是DR007已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回落。在不远的未来DR007终将稳健回落至OMO利率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