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国家数据局公布了7家国家数据标注基地试点城市名单,河北保定位列其中。南都记者从保定市数据局了解到,目前保定国家数据标注基地年标注能力突破2000TB,已汇集数据服务企业超500家。
这些成果与保定市近年来大力发展数据服务产业,不断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有关。2024年,保定市数据产业规模约33亿元,同比增长22.2%。在全国竞逐数字高地的当下,保定何以成为这场变革的破局者?
在刚刚落幕的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河北省保定市副市长谢鹏在“数据要素安全与流通基础设施”分论坛上分享了数据要素创新实践的“保定路径”。
会议期间,保定市数据局局长张闯接受了南都记者专访。他进一步介绍了近年来保定市在数据产业发展、促进数据要素流通利用等方面的措施和经验。
张闯首先谈到,前瞻布局对保定市抢占数字经济赛道起到了重要作用。保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发展,超前布局数据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
他表示,保定市在2021年就提出打造“医车电数游”五大主导产业集群,首次将数据服务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同年编制完成《数字保定建设“十四五”规划》,成立保定数投集团等,形成了从顶层设计到实际落地一套完整的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体系。
张闯表示,去年5月,保定成为7家国家数据标注基地试点城市之一。在国家数据局和河北省数政局的指导下,保定聚焦医疗、新能源、智能驾驶、人工智能评测等前沿领域,建设并发布500余套数据集,联合属地高校打造11个行业大模型。现保定国家数据标注基地年标注能力突破2000TB。
南都记者注意到,4月28日-30日,在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期间,国家数据标注基地(保定)以“三核驱动、全域突破”之势交出硬核答卷:中国电信星海大数据标注基地正式落地保定高新区,中国联通元景可信数据空间落地保定竞秀区并推出金融、地理信息等行业高质量数据集,中国移动梧桐大数据与保定莲池区携手推出系列优秀成果,东方物探和数云堂的两项案例成功入选国家数据局数据标注优秀案例集。
不同地区的数据资源特征差异明显,要拉动数字经济产业链升级,必须构建适合本地的发展模式。张闯表示,保定市在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方面进行积极部署,形成了“保定模式”。
一方面依托数据元件技术路线,联合中国电子搭建起数据金库、数据要素加工运营平台等,打造可信数据流通底座,解决了数据“供得出、流得动”问题。
另一方面,结合保定特色,构建“1+1+1+N”的数据要素价值化体系。具体而言,三个“1”分别指数据要素共享工厂、数据价值共创中心、数据人才创新基地,“N”指N个可信数据空间。
张闯解释,数据要素共享工厂旨在高效率、低成本地推动基础公共数据加工、流通、利用;数据价值共创中心主要对共享数据进行价值挖掘以及数据产品的设计开发;数据人才创新基地更多服务于数据领域人才培养计划。另外,为了促进数据赋能千行百业,“N”个细分领域的可信数据空间为不同行业提供服务。
“要想真正利用好数据,需要有一套评价数据质量、性能的标准体系。”除了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张闯表示,保定市还联合中国信通院打造了全国首个行业高质量数据集测评平台,发布人工智能数据集质量评估体系,并计划在下半年开展行业高质量数据集测评。“通过搭建数据基础设施,加上我们后端对数据质量的严格把控,为数据的流通利用提供了坚实支撑。”
谈到保定市在数据赋能方面的成效,张闯表示,保定的数据产业聚集已有较大规模,数据采集、数据标注、数据创新、数据应用、数据存储、数据安全等业态已趋完善。
在张闯看来,要推动数据要素赋能千行百业,就要将数据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比如,保定市装备制造业基础实力雄厚,近年来聚焦电力装备、智能网联汽车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3PB自动驾驶数据集、百万级光伏图像数据集等,累计发布数据集517套。“这类高质量数据集对相关产业未来进行智能化提升、数字化转型等也具有重要意义。”他说。
在数据要素领域,保定今后还有哪些发展规划?张闯从三个方面提出展望。
在制度创新方面,他希望围绕国家数据局要求出台一系列落地政策,为一个城市、一个县甚至一个乡如何发挥数据价值提供具体思路。在技术创新方面,保定市需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背靠北京丰富的科创资源,将更多先进技术引入保定。另外,在环境建设方面,希望打造更加友好的数据领域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