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近日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季度报告(2025年一季度)》(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存续规模29.14万亿元,比2024年年末减少约8100亿元。
《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理财市场规模收缩主要受理财收益率表现影响及理财季末回表扰动,未来或会回升。值得注意的是,理财投资者数量维持增长态势,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投资者数量同比增长6.73%。今年一季度理财产品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2060亿元。
规模环比减少
《报告》显示,一季度,全国共有127家银行机构和31家理财公司累计新发理财产品0.79万只,累计募集资金118.28万亿元。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全国共有215家银行机构和31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的理财产品,共存续产品4.06万只,同比增加0.67%;存续规模29.14万亿元,同比增加9.41%。
记者注意到,今年一季度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较2024年年末(29.95万亿元)有所回落,合计减少约8100亿元,其中理财公司规模环比减少约5700亿元。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2025年一季度理财规模呈现明显前高后低特征:一方面,受理财收益率表现影响,春节过后,央行对流动性总体态度维持相对偏紧,市场利率呈现阶段性调整,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均有所上行,2—3月DR007(银行间存款类金融机构以利率债为质押的7天期回购利率)利率中枢分别为2.01%、1.88%,1YNCD(一年期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AAA)利率从年初低点1.54%一度上行至3月11日的2.03%,进入3月后半程利率逐步触顶回落。
“受此影响,1—3月,固定收益类理财样本近1个月/3个月年化收益率中枢分别为2.09%/3.24%、1.54%/2.75%、0.25%/1.3%,收益率中枢逐月下台阶。”王一峰表示,“截至一季度末,近3个月年化收益率为1.18%,较五大行银行1.1%的1YNCD存款挂牌利率仅略高8bp,总体看银行理财在一季度持有期表现相对偏弱。3月中下旬,随着央行‘总闸门’边际转松,理财净值逐步回升,收益率随之呈现积极变化。4月以来(截至4月17日),固定收益类理财近1个月/3个月年化收益率中枢升至3.01%/1.43%,理财收益率较存款比价效应明显提升。”
“此外,受理财季末回表扰动,3月临近季末理财规模通常有明显下降。”王一峰表示,“测算2025年3月理财规模下降1.1万亿元,2022—2024年3月理财规模降幅中枢1.2万亿元。预估随着利率企稳,叠加跨季后资金再度回流理财,二季度理财规模将再度转入扩张期,但考虑到去年同期因规范存款‘手工补息’及其他因素提振,规模增量显著高于历史同期,二季度理财规模仍延续同比少增态势。”
投资者数量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延续下行趋势。普益标准研究员李霞表示,2025年一季度理财公司新发开放式产品、封闭式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分别为2.25%、2.75%,环比分别下跌0.21个百分点、0.03个百分点。2025年债券、股票市场震荡,理财公司根据市场变化适时下调业绩比较基准,以增强产品市场适应性。
同时,产品区间收益变化显著。李霞表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理财公司存续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不含现管)、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封闭式固收类理财产品的近3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分别为2.78%、1.63%、3.15%,分别环比上涨0.09个百分点、下跌0.09个百分点、上涨0.19个百分点。随着宏观市场环境的变化,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政策落地,市场不确定性上升,理财产品的区间收益将面临更复杂的分化格局,投资者需采取审慎策略应对。
但是,《报告》显示,2025年一季度,理财投资者数量维持增长态势。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1.26亿个,同比增长6.73%。2025年一季度,理财产品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2060亿元。其中,银行机构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20亿元,理财公司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1740亿元。
从趋势看,王一峰表示,2025年,考虑到在“双重约束”下货币政策利率工具使用空间受限,资金“防空转”客观要求DR利率维持在相对稳健区间,叠加银行体系控制核心负债成本必要性和诉求较强,随着前期相对高息的一般存款的到期,存款“脱媒”或仍是理财规模扩张的重要支撑。维持2025年理财中性假设下,预估规模增量2万亿—3万亿元,年末规模在32万亿—33万亿元左右判断。同时,需要观测债市利率下行幅度与波动特征、股市是否持续向好激励权益类投资增加以及居民风险偏好边际变化等影响因素。特别是进入下半年,随着理财收盘法计价及其他稳估值手段陆续完成整改,理财负债稳定性或有所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