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5-01 07:23:40 股吧网页版
上海如何打造人工智能消费新高地
来源:上观新闻

  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成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鲜明导向和首要任务,也是对冲外部风险、增强经济韧性的核心抓手。同时,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不断加速走向生活现实,正在不断催生出新的消费需求,引领消费趋势、创新消费场景、重塑消费体验。202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促进‘人工智能+消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部署“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4月2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正迎来爆发式发展,上海要总结好以大模型产业生态体系孵化人工智能产业等成功经验,加大探索力度,力争在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产生示范效应。笔者以为,上海作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围绕新型消费增长点,抢占技术和市场制高点,让更成熟的人工智能产品走入千家万户,全面拓展并不断满足消费新需求,全面打造世界人工智能消费高地,发挥好示范带动效应,理应成为上海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发挥人工智能示范效应的必然选择。

  一、当前人工智能+消费的全球应用及市场前景

  一是,AI核心应用领域正发生从工具到生态的全面渗透。在消费级AI产品方面,各类智能设备不断涌现,开始深入走进普通家庭和工商业领域的核心业务场景。在智能家居和物联网领域,AI技术正在重塑家庭生活场景,亚马逊Alexa、谷歌Home等智能语音助手已成为全球家庭的标配,支持语音控制、日程管理和个性化服务。2025年4月,上海清宝机器人成为全球首个进入到家庭服务的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在电商与零售领域,AI推荐系统和智能客服能够精准捕捉并分析消费者的偏好与需求,消费者体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个性化与智能化。阿里国际站的AI搜索引擎Accio通过推理模型将商品转化率提升52%;京东言犀数字人能自动生成直播脚本,已覆盖7500个直播间,带货GMV总量超百亿。义乌国际商贸城的经营户借助Chinagoods AI智创服务平台,用AI制作36国语言的带货视频,还能根据不同地区客户偏好匹配背景音乐,打开了更广阔的外贸渠道。在医疗健康领域,除了各类智能可穿戴设备外,AI在疾病筛查和诊断中取得突破性进展。腾讯觅影的AI肺结节检测系统将单次诊断成本从3万元降至300元以下,误诊率从12%降至0.9%,并在西藏等偏远地区普及早期筛查。在内容创作与文化娱乐领域,生成式AI正在颠覆内容生产模式。AI分析平台aitools.xyz最新发布的报告称,DeepSeek已经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AI工具,其每月新增网站访问量已经超过OpenAI的ChatGPT;视频生成领域,中国的海螺AI,成为全球第三大视频生成平台。以DeepSeek和海螺AI为代表,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已从昔日的追随者蜕变为领跑者,正逐步成为主角,向全球彰显中国力量。

  二是,全球人工智能消费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增长。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数据,2024年全球AI消费市场规模为3158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将激增至8159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长率达32.9%。生成式AI成为核心引擎,其市场规模预计以63.8%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8年占AI消费市场的35%。中国市场表现尤为突出,2024年占亚太地区AI消费支出的50%以上,预计2028年投资规模突破10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5.2%。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用户规模达2.49亿人,占整体人口的17.7%。今年3月,淘宝天猫平台上AI智能眼镜搜索量同比增长140%,AI机器人成交量飙涨400%。

  二、上海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消费的主要优势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和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在发展“人工智能+消费”领域展现出独特的生态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政策与产业协同的制度优势。在政策支持方面,《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上海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上海市促进服务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等明确提出推动AI与消费融合,到2025年底AI核心产业规模达到4000亿元,并形成100个深度应用案例。此外,上海率先设立人工智能产业母基金,建成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吸引了100余家大模型企业集聚入驻,同时发放算力补贴券和新工种补贴等,这有助于加速AI技术在消费领域的落地,更为人工智能+消费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二是,人才规模与多元场景并存的要素优势。上海是国内人工智能人才的重要聚集地,AI人才规模约25万,占全国三分之一,丰富的人才资源为人工智能+消费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智力支持,能够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同时上海拥有丰富多元的应用场景,从视觉安防、医疗看片、工业质检,再到翻译、制药、办公助理、视频内容生成等,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消费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三是,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共存的市场优势。上海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消费市场规模大、活力足、层次多,消费者对新事物的接受度高,愿意尝试人工智能赋能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为人工智能+消费的发展提供广阔市场空间和强劲动力。近日上海市消保委开展的消费者调查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大模型可能是服务消费的新风口,有15.90%受访者计划在2025年购买大模型的会员服务,有52.75%受访者希望大家电、汽车能有基于人工智能的远程维保服务,65.53%的受访者希望家政服务中有更多智能化设备替代,高达98.62%的受访者表达了对拥有家庭服务机器人的强烈愿望,展现了极高的购买意愿。2025年“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通过推出“上海之夏AI助手”等智能服务体系,为入境游客提供个性化行程规划等服务,提升游客消费体验。

  三、上海打造人工智能+消费中心城市的路径与策略

  在全球科技革新和宏观政策引导下,世界和中国的人工智能+消费正处于超大规模增长的前夜阶段,尤其是2025年以来,随着DeepSeek蝶变发展与爆发式应用以及春节晚会上人形机器人跳舞、4月19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北京举行等,点燃了市场对人工智能产品进入普通家庭服务消费的新期待。在深度老龄化背景下,这是激发新型消费增长的新蓝海、新赛道。上海应发挥优势、抢抓机遇,通过技术创新、数实融合、服务供应等路径,努力打造人工智能+消费的新高地,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财富价值注入新的动力。

  一是,技术创新:努力保持人工智能技术演进的最高端、最前沿。不管人工智能如何被实体经济和普通百姓应用,本质上看,其就是一种技术创新的成果。在世界科技变革速度越来越快的背景下,始终掌握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技术,努力承担人工智能技术的科创策源地功能,保持全球最前沿、最高端,打造最新最潮、最符合市场需求的人工智能产品,才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及促进消费的第一先决条件。为此,上海需要在AI的基础理论、算法、芯片等核心领域加大投入,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形成从芯片、算法到场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抢占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制高点,为广大消费者研发设计最新、最潮的人工智能产品(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安防设施、人工智能眼镜、人工智能手机、人工智能电脑、人工智能学习机、具身智能机器人等)提供源头活水。尤其在新一轮具身智能机器人竞争中,公开数据显示,2030年全球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200亿美元。国内市场,截至2024年底,全国人形机器人企业已近百家,并有30余家企业宣布2025年开始商业化量产。2025年,预计国内将有上万台人形机器人投入市场。上海要充分发挥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作用,扶持宇树科技等机器人头部企业快速成长,尽快研制满足更多服务需求场景的人形机器人产品,抢占并扩大机器人市场销售份额,成为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和产品的输出地、服务供应地和消费中心。

  二是,数实融合,全方位营造人工智能+消费的全领域开放场景。人工智能+消费的含义,除了依靠人工智能最新产品抢占市场销售份额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全领域、全过程、全方位的应用场景打造,让现有的各种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进行深度融合,在“数实融合”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对城市数字化转型、企业智能制造、交通物流、商贸零售、金融保险、家电家居、居家养老、医疗健康、文化旅游、情感陪伴等几乎所有领域进行赋能;在科技赋能中,让新技术开创消费新模式,带动城市乃至更大范围人工智能消费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据此,上海在推进人工智能+消费进程中,要以“应开尽开”原则,政社企民协同,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开放城市全域全时全场景,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对消费全产业链的改造提升。从市政环卫、应急救援、民生服务到医疗康养、休闲旅游等,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动敞开大门,加快推进大模型、具身智能、元宇宙、区块链等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率先运用;制造业企业也积极开放质量检测、流水线组装和物料搬运等场景,为技术创新提供广阔的“试验场”,促进人工智能消费终端进千家万户,激活更多消费增量。

  三是,风险控制,营造最安全、最可靠的人工智能消费环境。尽管人工智能+消费彻底改变了传统消费模式,提高了消费的总体效率和质量,重塑了消费文化,带来全新生活方式。但由于技术、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仍存在许多潜在风险,如产品质量问题、数据隐私问题和算法公平性问题等。最新调查显示上海有50.58%的受访者指出家庭设备联网服务智能化不足;2023年某电商平台因数据安全漏洞,导致大量用户个人信息泄露,引发社会关注。为此,上海在推动人工智能+消费进程中,在推广新技术的同时,应加强对人工智能伦理和法律问题的重视,打造国内乃至世界上最安全、最可靠、最放心的智能消费环境,提升消费者体验,增强消费者对“人工智能+消费”的认可度和接受度。此外,要加强政策引导和市场监管,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为“人工智能+消费”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研究员)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