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李雁争)4月3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民营经济促进法,自2025年5月20日起施行。
对此,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表示,民营经济促进法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经济治理逻辑的根本转变——从依赖政策文件的“波浪式支持”,转向依靠法律框架的“制度化护航”。
田轩注意到,在我国经济类立法史上,民营企业促进法这样的立法速度堪称罕见: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从首次提出到颁布施行,民营经济促进法用时不到18个月。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2月份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一般是为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做准备,极少审议具体法律的制定和修改。但今年2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却将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的二审列入议程,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这部法律的高度重视。
田轩表示,法治护航民营经济“加速度” 背后,是中国经济发展范式与治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经济治理逻辑的根本转变——从依赖政策文件的“波浪式支持”,转向依靠法律框架的“制度化护航”。
在田轩看来,民营经济促进法以立法加速度回应时代命题,将发展需求转化为法治保障,为民营经济迈向新征程按下“快进键”。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来自内外两个方面:
从内部看,民营经济早已成为中国经济稳健前行的核心引擎。它以超五成的税收贡献夯实财政基石,用六成以上的GDP增长撑起经济底盘,借七成以上的技术创新激发产业活力,凭八成以上的就业岗位托举民生幸福,靠九成以上的市场主体构筑经济生态。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民营经济更被赋予突破“卡脖子”技术、开拓新兴赛道的时代使命。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加速落地,恰如为这台强劲引擎注入新燃料——以法律形式打破要素流动壁垒、优化资源配置机制,既为民营企业消除发展桎梏,更助力其在数字经济、绿色转型等新领域开辟增长曲线,推动中国经济向更高质量、更具韧性的方向跃迁。
从外部看,全球经济格局正经历百年未有之深刻变革,在经贸战升级变化的不确定性中,国与国之间经济领域的竞争早已从单一产品的市场争夺,升级为全产业链、创新生态的综合较量。中国民营经济凭借灵活机制与创新基因,不仅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先锋军,更是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关键力量。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快速出台,就像加速为民营企业披上法治的铠甲,既能助力其在国际舞台上以标准化、规范化的运营模式赢得话语权,更能通过政策护航、权益保障,让民营经济在复杂国际环境中保持战略定力,成为稳定中国经济“基本盘”、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坚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