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记者张欣然黄冰玉)地方政府债务化解与融资平台转型正步入新阶段。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持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完善和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优化考核和管控措施,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支持打开新的投资空间。按照科学分类、精准置换的原则,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工作。业内专家解读认为,这意味着今后化债思路将更加注重发展质量与财政可持续性的平衡思路。
当前化债思路,不仅推动地方政府实现债务管理的精准化、动态化,也为城投公司市场化转型提供方向和动力。业内普遍认为,2025年或将成为化债与转型并举的关键拐点,地方财政与融资生态正面临深层次重塑。
突破传统化债思路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持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完善和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优化考核和管控措施,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支持打开新的投资空间。按照科学分类、精准置换的原则,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工作。
业内人士表示,在理念上,政策端的态度突破了传统“紧缩式” 化债思路,不再单纯依靠减少财政支出和压缩债务存量来降低风险,避免了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因财政支出缩减过快对地方经济活力的负面影响。
“‘坚持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的提法,体现了发展与化债的辩证统一关系,明确了不能将化债与发展割裂开来,而是要让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逐步降低债务风险,确保财政可持续性。”一位宏观研究员说。
这一提法也是去年化债政策的延续和深化。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首次明确了化债与发展的关系,为后续的政策调整奠定了基础。
与去年相比,此次提出更详细的化解措施,强调发展与化债的动态平衡发展,更侧重于发展端政策的优化。
中证鹏元研发部资深研究员史晓姗认为,一方面,这是为了保持政策的延续性,继续实施好优化后的政策;另一方面也再次表明,化债工作不以“放弃”发展为代价,发展也不是以前的粗放模式,而是安全基础上的高质量发展,严控新增依然是化债原则。
债务管理更加精准化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优化考核和管控措施,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支持打开新的投资空间”,则是支持“发展”的具体体现。多位业内专家认为,这将使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更加精准化,针对不同地区的债务情况实施差异化管理,鼓励地方政府在可控范围内进行精准投资。
中央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管理正在走向精细化、动态化。标普分析师曹艺馨认为,动态化管理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地方政府化解债务的积极性,还能够向市场传递出更为清晰的信号。
例如,宁夏财政厅厅长在全国两会期间表示,宁夏已符合退出债务高风险省份的条件,并已向国务院提出申请。“随着部分区域成功化解风险并从债务高风险名单中退出,投资者对这些区域的信心有望得到恢复,进而令这些区域的融资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曹艺馨说。
优化地方政府债务考核和管控措施可能对其举债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华西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姜丹表示,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部分自发自审的省份今年发行专项债的规模会增加,进度也会加快。其次是部分债务率水平接近阈值的区域受益于考核优化,会更有积极性使用专项债资金发展地方经济,债务率的掣肘减弱。最后是关注专项债的替代效应,在化债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通过城投平台举债发展的诉求可能不强,叠加城投发债政策难以放松,城投债净融资或仍难放量。
分析人士认为,仅控制债务体量未必能较好地达到控制债务率的目标,还需要鼓励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水平。
姜丹表示,从其估算的2024年地方债务率水平来看,多数地区相较2023年小幅上升,这主要是因为化债更多是债务的显性化,非债务的“一次性清偿",债务总额并未下降,而是土地市场仍在”磨底,地方政府基金性收入下滑。因此,若只是控制债务率的分子,而收入端压力不减,部分区域的债务率水平可能会不降反升。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支持打开新的投资空间”,史晓姗认为,这为后续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奠定基础,有望看到新增债券规模的增长,但在新增主体认定方面或将更加严格,新增融资分化趋势或加强。
增加城投“造血”功能
加快剥离地方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功能,推动融资平台向市场化、专业化方向转型,依旧是今年政策强调的重点。
“2024年城投退平台数量大幅增加,区域整合提速,城投数量大幅减少,区域高评级主体增加。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推进市场化转型符合当下趋势。”史晓姗表示,同时,明确城投转型和债务风险化解是并举的关系,强调“真”转型才是目的。城投退名单和隐债置换,并不能真正实现债务风险化解,能否实现稳定的市场化收入,提高偿债能力,是衡量转型成功的重要指标。
曹艺馨表示,2025年或将成为城投转型的“分水岭”,转型进程有望加快,整合事件或将增加,无法转型的平台或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在一揽子化债举措下,2024年城投债务化解取得了显著成效,市场化转型时机日趋成熟,意味着城投需通过自主经营获得现金流,自负盈亏。
“我们预计,未来与水务、公交等经营性资产相关的划转整合事件将会增加,不具备市场化转型条件的平台或将成为被吸收整合的对象,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曹艺馨说。
在外部政策和内部债务双重压力下,各地城投企业为突破融资困境,都在努力增强自身“造血”能力,谋求市场化转型。中债资信提示,转型升级是城投企业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其对区域资源禀赋和优质产业依赖较大,需关注转型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