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徐潇潇)Wind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专项债券发行规模达到2.98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7万亿元,发行规模明显增加。
总体来看,自去年年底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自审自发”试点以来,2025年试点地区强势领跑地方专项债券发行,贡献了总规模的五成左右。从结构来看,置换隐性债务的再融资债券成为专项债发行提速的关键抓手。
新增专项债发行试点地区领跑
作为地方政府重要的融资工具,专项债券近年来在稳增长、促投资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去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下放专项债券项目审核权限,选择部分管理基础好的省份以及承担国家重大战略的地区开展专项债券项目“自审自发”试点,支持经济大省发挥挑大梁作用。
根据相关规定,“自审自发”试点地区滚动组织筛选形成本地区项目清单,经省级政府审核批准后不再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审核,可立即组织发行专项债券。
从结构来看,特别是新增专项债的发行进度来看,主要是“自审自发”试点地区领跑。数据显示,年初至今实际发行新增专项债券规模已达1.17万亿元,规模高于去年同期。“自审自发”试点地区新增专项债券实际发行总额为8517.9亿元,占到2025年目前已发行新增专项债券总额的72.5%,其中,上海、北京、江苏、山东、四川等试点地区表现突出,领先于绝大多数非试点地区。
从整体的发行进度来看,相较于全年较高的限额,一季度的新增专项债发行进度偏慢,仅完成了全年新增专项债限额的21.8%。浙商证券分析师杜渐认为,这主要是受到非“自审自发”试点地区的影响。
究其原因,部分非试点地区地方财政承压,专项债券偿付压力加剧,项目因无法满足“项目收益自平衡”要求被退回;并且传统审批制地区受限于项目审核流程较长、资本金配套不足等问题,专项债券申报和发行进度滞后,需逐级上报审核,项目过审周期较试点地区延长2-3个月。
而“自审自发”试点地区均为财政实力较强的经济大省,地方财政自给率较高。杜渐认为,试点地区专项债券项目需求大,且专项债券付息压力相对不大,多数试点地区专项债券利息占政府性基金支出的比重低于10%,因此发行效率更高。
置换债发行规模抬升
今年专项债券发行规模扩大,除“自审自发”试点地区专项债券项目发行效率较高的原因外,还有政策主动发力稳增长,以及置换隐性债务需求迫切等因素,其中置换债的发行影响更为显著。
一方面,一季度专项债券发行节奏加快,是财政政策靠前发力的体现。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教授武长海表示,2025年经济仍处于复苏周期,在稳增长政策驱动下,地方政府通过专项债券加码基建投资以对冲潜在下行风险,体现政策层“跨周期调节”意图,通过前置发力稳定市场预期。
另一方面,置换债发行规模的抬升是专项债券发行扩大的主要原因。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执行总监冯琳表示,从一季度来看,用于置换隐债的再融资专项债券发行量达到1.34万亿元,带动当季再融资专项债券发行量同比增加1.04万亿元至1.47万亿元。
“置换债的发行,也可帮助地方政府腾挪出原本用于化债的资金用于发展,释放地方政府在基建投资等方面的稳增长动能。”冯琳说,“例如,一季度(不含电力)的基建投资同比增长5.8%,增速较去年全年加快1.4个百分点。”
需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专项债券的背后是地方政府信用,市场普遍认为专项债券并没有实质性的违约风险。冯琳认为,尽管不同地区地方政府在财政实力和偿债能力方面存在差异,但定价并不充分。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也认为,当前专项债券利率与国债利差较小,显示市场对地方政府信用仍有较强信心,但若资金使用效率持续低下,信用利差可能也会扩大。
相对一般债券而言,市场关注的焦点已从“是否违约”转向“如何提升资金效能”。去年审计署披露信息显示,多地因前期准备不足导致资金沉淀,资金挪用现象仍然存在。明明表示,这会导致资金未形成有效资产,导致项目收益无法覆盖本息,依赖财政兜底可能推升债务率。频繁的挪用和低效使用可能引发投资者对专项债券信用资质的担忧,推高未来融资成本。
穿透式监管与市场化定价机制或成破局关键。明明建议,政府可以优化风险预警机制,动态监测债务率、项目收益覆盖率等指标,对高风险地区实施限额约束。并持续推动市场化改革,扩大“自审自发”试点范围,允许优质项目探索市场化定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