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术机器人作为精准医疗的重要代表,正逐步改变传统骨科手术的格局。然而,在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长期以来被国外品牌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医疗机构在采购和使用上往往受到诸多限制。面对这一困境,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企业纷纷展开国产化突围,旨在打破技术壁垒,实现自主可控。
近日,在“民企显身手奋进正当时”主题采访活动现场,长木谷总经理刘星宇博士向北京商报记者展示中国人工智能手术机器人的应用进展,这台ROPA手术机器人正是国产高端医疗装备从研发走向手术台的缩影,如今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已经服务全国超百家医院,长木谷用六年时间改写了骨科手术机器人被海外垄断的历史。
传统手术非常依赖医生的经验,进口的骨科手术机器人价格高达2000万元以上,难以临床普及,长木谷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AI算法,将传统需人工4—8小时的CT断层影像标注,压缩至5—10分钟内自动生成三维骨骼模型,并精准识别病变边界,辅助医生三维评估病变,辅助临床决策。
技术突破带来临床创新。2024年,长木谷骨科手术机器人通过国家药监局审批,其系统精度达到亚毫米级。在采访活动现场,北京商报记者也目睹了该设备的实战场景:医生通过术前AI规划辅助确定假体植入位置角度,术中机器人辅助执行骨切割。“过去依赖经验,现在靠创新技术。”主刀医生表示,该技术赋能了临床医生,让每台手术都做到精准安全。
长木谷的AIJOINT®人工智能骨科手术模拟系统和ROPA®骨科智能手术机器人为骨科数智化提供了全面的解决方案。AIJOINT®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可在10分钟内完成患者CT影像的三维重建与假体精准匹配,可显著提高术前模拟与实际应用的假体匹配率,让医生术前就进行了三维手术模拟,全面了解每个患者的个体化情况。ROPA®机器人通过“数智脑、数智眼、数智手”三位一体的技术架构,实现术中亚毫米级定位,让手术更加精准,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术中出血,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骨科数智化领域,国产技术打破了进口品牌的垄断局面,推动中国技术从“跟跑”到“领跑”。
“中国患者的复杂病情,覆盖不同地域、不同病程阶段的差异化病例数据,配合海量临床实践场景,恰恰成为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独特优势,中国制造人工智能手术机器人创新的高端医疗装备一定能引领全球。”刘星宇博士表示。
打通创新医疗器械进入医院的各个环节,对于一家科创企业来说,这个周期很漫长。而来自政策层面的创新突破,给长木谷带来了帮助。北京市医保局等九部门发布《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5年)》,推动落实合作创新采购模式,加快首台套产品等创新器械入院。“北京亦庄有很好的人才优势、产业优势、最先进的政府服务,是一个造就伟大企业的地方,我们下一步会继续创新研发,更大规模生产,为世界提供顶尖手术机器人高端医疗装备。”刘星宇博士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