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4-30 15:25:40 股吧网页版
从批判到跟进!大众汽车上海车展发布首款增程概念车,合资品牌在华战略转向“中国市场主导”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在2025年上海车展上,大众汽车发布了首款全尺寸增程式SUV概念车ID.ERA。据悉,该车型基于大众汽车集团全球开发标准打造,CLTC综合续航里程超过1000公里,纯电续航达350公里,预计在2026年一季度后开始量产。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大众汽车对增程式混动技术持否定态度。大众汽车中国前CEO冯思翰曾直言增程式混动是“最糟糕的方案”,而时任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研发部门负责人威德曼则更加直白地表示,增程式电动技术已经过时。如今的大众汽车开始转变思路,顺应市场趋势,标志着其在华战略从“全球技术导入”转向“中国市场主导”。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观察,本届上海车展上,增程式混动技术正成为更多车企争夺的焦点,也逐渐成为合资车企继续推动在华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除了大众汽车以外,长安马自达也带来了新能源SUV车型EZ-60,新车提供增程式和纯电双动力。

  有观点认为,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市场数据、技术路径竞争和本土化需求共同驱动的结果,也反映了合资品牌在华战略调整的普遍逻辑。大众品牌全球CEO施文韬在本届上海车展现场坦言:“近年来,插电式混合动力发展势头非常明显,尤其在中国市场,其接受度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这些因素促使我们针对不同动力系统进行技术投入和产品布局。”

  事实上,大众汽车这一战略转向的背后,是近年来增程式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飞跃式增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1200万辆,渗透率达40%以上,其中增程式车辆销量达118万辆,同比增长84.2%。

  反观大众汽车,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大众汽车集团在华交付293万辆汽车,新能源车辆交付超20万辆,占整体销量7%。作为较早在新能源领域布局的外资车企,虽然ID系列纯电车型销量同比增长了17%,但和新能源市场增程式车辆84.2%的增速及比亚迪等本土品牌的扩张相比,仍处于爬坡阶段。

  面对增程式车型的爆发式增长及本土品牌的竞争压力,大众汽车将中国市场置于战略核心地位。大众汽车集团多次强调称,中国市场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更是技术创新的风向标。为应对行业转型与价格竞争的双重挑战,大众汽车的应对策略已从单一的产品线调整,转向研发、生产、生态协同的体系化重构。其中,研发体系的深度本土化成为破局关键。

  例如,位于合肥的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VCTC)自2024年1月起已全面投入运营。同时,得益于高效的研发流程及与本土生态系统的深度融合,大众汽车集团首个本土开发的整车平台CMP(Compact Main Platform)的开发周期将缩短30%,并实现约40%的成本优化。此外,VCTC以及大众汽车集团汽车软件公司CARIAD中国正携手本土合作伙伴,共同开发高性能、基于区域控制及中央计算的电子电气架构CEA(China Electronic Architecture)。自2026年起,CEA将搭载于大众汽车品牌在本土制造的纯电动车型。

  这种转型在合资体系内部催生出更精细化的战略分工。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孟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众安徽是大众在中国的第三家合资公司,它的战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未来,我们的三家合资公司将会有更加清晰的差异度。例如,ID.ERA和ID.EVO虽然都是全尺寸的SUV,但二者的设计语言有很大差异,ID.EVO代表了金标大众未来产品进化的方向。”

  面对未来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大众汽车(安徽)数字化销售服务有限公司CEO汤廷万强调:“我们在内部达成了共识,不会为了盲目追求数量而牺牲质量,技术创新与用户体验始终是核心。”孟侠则表示,“未来三年将通过三大合资企业的协同发力,在细分市场推出超30款新车型,以更具竞争力的产品矩阵兑现对市场的承诺”。

  业内认为,大众汽车的战略转向是数据驱动的理性选择,若能在本土化研发、成本控制和用户体验上持续突破,大众汽车或可借“中国市场主导”战略重获主动权。然而,这场转型的本质是传统巨头与本土创新生态的深度融合,其成败将取决于对“中国速度”的适应能力,而非单纯的技术妥协。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