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中日友好医院规培生被曝从经济系“半路出家”当上外科医生,引发了公众对于“4+4”医学生培养模式的关注。
对此,一位了解国内医学生培养模式的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4+4’原本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式,在这次事件中被公众误读了。”
引发舆论的是网上有消息将规培生与“特培生”等同起来,称一些医院在招聘医生时,把相当比例的名额留给“特殊培养”的“4+4”学生,有失公平。
一位大型三甲医院外科主任医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她的女儿现在读高中,目标是向复旦医学院八年制努力,因此对这次引发的“4+4”模式争议特别敏感。
“归根结底,很多医学生未来都是想奔着头部三甲医院去的,而头部的资源凤毛麟角,‘4+4’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快车道。”上述医生表示,这种模式应该沿着正途发展,避免沦为“特权”的工具。
一位顶级医学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国内‘4+4’模式的初衷就是为培养学科领袖而设立的。当时设计的方案是通过严格的考试筛选,培养学术带头人。”
此次事件中,网友还质疑的点是“4+4”培养出来的医生,由于培养周期大幅缩短,不具备看病的能力。对此多位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所有的医学生毕业后都必须进医院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过三年的规培后,通过职业医师资格考试,才能正式进入医院工作。
而针对为何协和“4+4”学生可仅用一年就完成规培任务。一位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医院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学生刚进入医院的规范化培训基地后,有一个临床能力测试考试,考试优秀者可以只接受一年的培训,在我们这里的做法同样如此。”
目前在国内,“4+4”的模式最知名的医学院是北京协和与上海交大。该模式效仿美国的医学生培养模式,为跨学科的复合型医生人才提供了职业转型的通道。
美国的医学教育体系极为严格和规范,虽然允许“半路出家”的学生转行学医,但仍要经过层层严格筛选,在4年本科和4年医学院学习结业获得MD(医学博士)学位后,还要经历严格的“淘汰赛”,才能取得医师执照,成为一名医生。通常毕业后的住院医师培训(Residency)时长在3到7年不等,完成培训后可成为专科主治医师(Attending Physician),或在学术机构兼顾科研与教学。
还有网友质疑称,协和“4+4”学生来自于地质学、经济学等不同领域,仅靠4年的医学院学习和一年的规范化培训就能拿起“柳叶刀”,不符合常理。
正在美国接受住院医师培训的医学生Albert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他大学本科毕业于西北大学金融专业,后来先后在美国两家头部银行工作了三年,忽然对医学萌发兴趣,于是辞去银行的高薪职位,凭借聪明才智考取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4年后,Albert顺利获得了MD文凭,现正在美国西奈山医院接受培训,培训时长4年。他现在距离培训结束还有一年半时间,届时将取得医师执照,成为一名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