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刘一枫)在近日闭幕的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下称“科交会”)上,共征集科技成果4280项,“首发首展”占比近30%。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及全部C9高校、44所双一流高校和110余家院所单位携最新科技成果参会参展。
近年来,安徽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3年保持全国第一方阵,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2.69%,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当前,安徽进一步强化中试孵化、对接交易、金融支撑,深化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全面推开职务科技成果的赋权改革,打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之路。
多措并举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解决“后顾之忧”
极低温稀释制冷机是量子计算等高端科技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核心设备。作为安徽大学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的研究员,王绍良自2014年起就开始从事极低温相关领域的研究。2022年,经过反复严格测试,安徽大学完全自主研发的量子计算用极低温稀释制冷机可适用于量子计算的温度和冷量需求。
2023年5月,经学校赋权,王绍良的相关技术成果作价1005万元,入股成立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填补了量子科技产业链在极低温关键技术上的国内空白。“转化成果鉴定出来后,我们的技术成果占比达到80%,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公司的创立。”王绍良对记者说。
截至目前,安徽在106家单位全面推广的赋权改革机制累计赋权成果1109项,成立或入股科技型企业89家。通过明确成果所有权赋权范围、赋予科研人员部分所有权、转让学校留存成果所有权等多种方式,采取“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的模式,助推科研人员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落地。
另一方面,安徽在全国率先推出贷投联动、共同成长计划等金融支撑政策,建立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丛林”体系,进一步打造科技零基预算改革2.0版,进一步加大耐心资本的支持,撬动多元化社会资金的投入。2024年,安徽省财政科技支出532.4亿元,连续两年统筹设立10亿元的省科技创新攻坚计划。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安徽省科技贷款余额达8679亿元,同比增长28%。
“有政府的这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和科研经费‘打底’,让我们没了后顾之忧,我们也将更积极地把科研成果推向市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智能机械研究所成果转化部副主任侯振强说。本届科交会上,该研究所带来了两款大健康设备,“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产品,现在大概只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效率比以往提高了两至三倍。”
由“从0到1”到“从1到10”,依托中国科大、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及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三大“科创高地”,安徽累计建成各类“国字号”创新平台245家,已建在建预研大科学装置13个,创新平台布局水平居全国前列;吸纳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由2020年的1131.2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5929.86亿元,加速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落地转化。
创新生态打通“最后一公里”
数据显示,自2022年以来,在全国各地设立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规模已超千亿元,科技成果转化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
“有人可能会问,老师和学生都去创业了,谁来搞科研?”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丁奎岭在科交会开幕式上表示,“我们要破除高校科研与创业是‘零和博弈’的认识误区,高质量创业、硬科技创业与科学研究一定是‘1+1>2’的增益效果。”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深度融入上海市“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构建产学研高效协同创新体系,城市高校互荣互促,共同实现高速发展。“发挥高校、企业、地方三方的协同作用,建立‘全栈式、全链条’的公共转化平台,制定‘算大账、算总账’的容错机制,明确‘高价值、极交叉’的科研导向,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发展。”丁奎岭说。
近日编印的《安徽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指南》,提出了包括加强科技成果供给、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优化转化服务体系、支持场景创新应用等共9部分内容26条具体举措。
其中明确,支持安徽创新馆探索技术经纪(经理)人信用积分与从业佣金制度,推动建立技术经纪(经理)人事务所;在安徽省自然科研系列职称中增设技术经纪类别,量身定制职称评定标准条件,拓宽人才发展通道。据了解,目前,超过10个省份将技术经理人纳入职称序列。
本届科交会上,一群身穿蓝马甲的工作人员在现场来回穿梭、异常忙碌,记者了解到,他们是安徽科技大市场的技术经理人。为打通“最后一公里”,彻底解决创新链与产业链“相望难相见”的问题,今年,安徽省组建了200多人的技术经理人队伍,在现场广泛征集企业需求和意向转化落地成果。
“我们用大数据模型匹配,好几个项目的对接已经非常好,可能马上就可以在安徽转化落地。”安徽科技大市场高级技术经理人叶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