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黄坤)“如何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这是每一位老年人的心愿,也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上海,是我国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扎根申城70余年的上海农商银行,多年来深耕养老金融,该行董事长徐力带领管理层,聚焦老年人需求提供多样化服务,齐心探索出了一条“网点+社区”“金融+非金融”“线上+线下”的“金融为老”上海模式。
系统谋划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标准体系和基础制度。
紧跟国家政策和老年人需求,上海农商银行把养老金融提升至了全行战略高度,满足不同阶段、不同人群养老服务需求。“近年来,从顶层设计、资源调配、服务内容等多维度,持续探索和实践,推动金融为老上海模式的提质扩容。”上海农商银行副行长张宏彪在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调研活动中接受上证报记者说。
谈及顶层设计,首要任务就是就是职责规划。张宏彪表示,总行层面已经成立养老金融专班,统筹全行合力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同时组建养老服务经理队伍,提升网点专业服务能力;完善了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开展多元适老服务。
在资源方面,农商银行具有网点多的资源禀赋。据了解,上海农商银行通过调用上海全市近360家网点、超千家“心家园”公益服务站的布局优势和资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打造百家养老金融特色网点,形成了“网点+社区”四级服务网络与矩阵。
做养老金融,银行间竞争激烈,服务内容是角逐之关键。在大行下沉、竞争加剧、息差收窄的大背景下,中小银行很难在规模、定价以及优质客户争夺上与大行抢拼,该如何形成自身差异化竞争优势?
张宏彪认为,中小银行竞争力的关键在于“金融+非金融”综合服务。展开来讲,就是既要在网点设施、业务流程、手机银行、电话银行以及产品服务等改造优化方面,充分考虑老年人需求,保障“钱袋子”稳健增值;也要有效整合政府及社会各方资源,构建朋友圈、生态圈,解决老年人急难愁盼,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
资源整合构建养老金融生态圈
要增进老年人福祉,仅靠银行自身力量还不够。银行正在加强与政府、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等的合作,搭建业务平台,共建养老金融生态。
在位于上海杨浦大桥街道的上海农商银行“心家园”公益服务站里,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画国画、讲漆扇、磨菜刀、法律咨询、反诈宣传……各种公益摊位和服务吸引了很多老年人前来体验。
银行通过探索“网点+社区”模式,以社区适老公益服务为圆心,构建养老金融生态圈,打通助老服务“最后一公里”,为老年人提供了健康关爱、老年大学、社区舞台、农品惠购、公益服务、居家生活、综合金融等服务。
“独行快,众行远。”张宏彪建议,银行可以充分联合“政、企、社、校”多方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实践“让居民点单”,服务项目可以由老年居民根据自己的具体需求和偏好,从多样化的服务选项中遴选出来。
张宏彪介绍称,上海农商银行正在联合各方资源,打造金融为老上海模式的养老金融生态圈。比如,该行作为首批金融机构,参与市退管办高龄老人优待证服务,持证人开卡及补换卡工本费减免;携手合作企业定期走进社区,开展法律咨询、心理关爱服务等。
“办好实事,一定能走到老年人的心坎里。”在张宏彪看来,老年人有需求,银行有能力做资源整合,下一步要与各级政府、事业单位、国企以及基层社会组织等不断探索赋能社会治理新模式,帮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践行普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从长远来看,想要持续做好养老金融,如何处理好普惠性和盈利性的关系,是摆在银行经营管理者面前的必答题。
“做一两场活动、设立一两个公益点不难,难在能真正覆盖上海全市的街道和乡镇。”张宏彪认为,做养老金融,一定要有情怀、有责任感,愿意投入资源、人力,并且长期坚持、践行普惠。通过持之以恒地努力与时间的见证,市场与客户终会认可这份坚持与远见。
在张宏彪看来,银行只要真心、用心和耐心服务,一定能赢得老年客户的心。“我们要成为一家金融为老服务更温馨、客户体验有温度的银行;一家为老年人解决急难愁盼、有社会责任感的银行;一家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助老情怀有深度的银行,坚持公益初心自然有商业结果。”
在此思路之下,上海农商银行创建了特色化的“六专”适老服务模式和打法。其中,专业的服务经理,来解读养老政策与咨询解答;专属的金融产品,依据长者风险偏好需求,提供资产配置建议以保障资金稳健增值。
同时,该行积极换位思考,调研老年人实际需求,专设了服务渠道,比如通过社银直联服务、安享版手机银行、敬老服务专线及“心家园”公益服务,构建适老化服务矩阵;配备了专享的权益,涵盖生活类、消费类等权益品类,提供转账取现手续费等费用减免等。
“银行只要践行初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张宏彪表示,“好金融”不止于金融,而是更有温度、更有情怀。金融机构深耕养老金融大文章,要将坚持公益性、普惠性作为开展养老金融的初心,力求将公益性、普惠性做到极致,就能够实现商业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