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骨骼机器人不仅说话时眼睑、眉毛能自如微动,而且微笑时嘴角还能看到浅浅的“酒窝”,如今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日益成为一个全新的结合体,并驱动机器人在东莞松山湖不断进化。
记者近日走访松山湖获悉,园区企业研制的类器官机器人发展迅速,一只仿真手内隐藏了27台微型电机,临空应急机器人成为无人机系统解决方案的领跑者,看护机器人不仅能隔空监测老人心率与呼吸,还能有效破解防跌倒等痛点,机器人科学家甚至可自主化智能研发新材料。这些企业犹如产业链上的一个个“齿轮”,在松山湖产业链的强势带动下,于这里进化出了自己的“加速度”。
类器官机器人
可轻松扭头与人互动握手
走进广东博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工科技”)的实验室,仿佛走进了未来世界。博工科技于2022年扎根东莞松山湖,是一家专注生命科学领域机器人研发的创新企业。主要聚焦干细胞研究领域的自动化,重点围绕细胞储存、制备和扩增以及类器官制备等应用场景,推出离心机器人、培养箱机器人、加液机器人等多款模块化机器人产品,帮助解决传统细胞培养环节工艺不均一、污染概率高等系列痛点,从而实现全程数据“有记录,可追踪”。
从生命科学机器人到仿真机器人,博工科技还布局了一盘“大棋”。这款类器官机器人看上去和市场上的机器人形态一样,但材料却完全不一样,基本上没有什么金属件。它们不仅眼睛、嘴巴、手脚都可以动,而且脚趾、手指均相当灵活,甚至可轻松扭头、伸腿或是与人互动握手。
“就细胞产业链来说,整体分细胞冻存、细胞制备和类器官技术三类,前两个我们都已经做完了。”博工科技总经理刘照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类器官是基于器官仿生的构造,比如人的骨骼、心脏、肝脏、皮肤等类器官都是体外用细胞3D培养与构造来制作,目前国内国外都在科研阶段。
“从最初异想天开式的构想到最后产品落地,前后历时3年多。”他介绍称,类器官机器人与存储机器人、制备机器人几乎是同期开始研发的。在充分调研市场和听取专家意见后,这一仿生机器人其实是从材料学入手的,现在工业上有3D打印技术,塑料的、金属的都可以做,这款机器人就是用细胞模拟仿生、采用3D打印的人形机器人,全身有1000多个零件、200多个电机。
临空应急机器人
将赋能救援做到极致
小切口,大市场,这是松山湖应急机器人领域的又一个尝试。与别的机器人复式进化路线不同,作为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应急装备事业部的核心成员,东莞华松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松创新”)在“无人机+”的基础上,巧妙结合应急场景主走分式进化路线,自开始便将应急机器人刻入基因,应用于临空应急救援。如今,该公司已成为无人机系统解决方案的“领跑者”。
“系留照明”是不是听上去很玄?早前一套进口悬停灯更高达200万元,但如今这些不再让人望而却步。在采访现场的户外草坪上,通过操作手的轻松操作,这一悬停照明系统伴随着无人机的嗡嗡声缓缓升空,悬停高度可自如调节。与重约500公斤、照明面积1000平方米的传统灯塔相比,该无人机照明系统包括小型发电机、特种灯管、通信中继器和摄像头等在内净重40公斤左右,只需两人便可带进应急现场,可升空至100米左右高度、照明面积扩大至约6000平方米。“这样照明角度调整更具机动性,而且从上至下的视觉更友好。”华松创新总经理徐剑飞表示,通过人工智能,还能在救援初始阶段适时掌握现场救援情况,让一切“尽在掌握中”。据悉,在超过50个重大应急现场,都有华松创新这一“空中灯塔”的身影。
机器人科学家
可自主化智能研发新材料
随着机器人不断进化,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日益成为一个全新的结合体,并逐渐渗透到科研领域。由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材料计算与数据库平台团队主创的“机器人材料科学家”(以下简称“机器人科学家”),一举将我国材料研究推进到“具身智能”形态。
机器人科学家的目标是实现材料的自主设计、筛选、合成、表征、迭代,可实现无机固相材料合成,可7×24小时无人化、自主化研发。实验过程高度标准化,实验状态参数全程可监控、可溯源。与大多数业内同类自动化实验室基于液相操作相比,机器人科学家填补了在无机固相材料自动化合成方面的空白。
机器人科学家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材料智能化、数字化研发大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其通过与实验室的Atomly材料科学数据库平台和GPTFF材料科学力场大模型接驳,实现“计算、数据、实验”的一体化研发,大幅提升新材料的研发效率。前者包含近35万个无机材料数据,数据规模和质量位于世界顶级水准,其知识产权自主可控,是我国唯一可对标欧美竞品的数据库,其可为机器人科学家提供新材料的合成路径预测。后者是一个通用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求解器,可用来推理、模拟几乎一切近平衡态体系,这是我国唯一可实现无机材料通用力场预测的开源模型,模型精度和泛化能力世界领先。
看护机器人
隔空监测让看护近在“身边”
如何减少人们对居家老人的看护焦虑?同样是松山湖企业的元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元生智能”),历时1年研发了全国首个C端跌倒大模型,创新研制的“亲鹿看护机器人”,不仅可24小时隔空监测老人心率与呼吸,还有效破解了居家老人意外摔倒等痛点。
“随着养老人群持续增长,国内老人占比已达14%左右,老人看护正迎来潜在的行业机会。”元生智能创始人邓龙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如何防跌倒一直是居家养老面临的一大痛点。为此元生智能团队历时1年,针对南北方差异化环境,经数千家庭机构参与打磨、近20万次跌倒模型训练,深度研发了全国首个C端跌倒大模型,日访问量超6万次。
同时,该公司成功研发第三代雷达视觉双效跌倒算法,基于毫米波雷达技术从原来的一发三收到多发多收,实现微弱波动感知,这样不仅探测距离更远而且精度更高,可24小时隔空监测老人心率与呼吸;摄像头上加上视觉算法,即变成守护家中老人的“眼睛”,教会设备识别老人并读懂老人的行为,包括坐站卧、翻身和摔倒等状态,一旦意外发生即通过设备搭载的手机平台自动拨打子女等看护人电话,从而及时关注与处理。
考虑到多数老人听力不好这一现实因素,团队于声效上也做了很多针对性的优化,“让远在天边的声音听起来就像近在咫尺,通话的感受就像坐在老人身边聊天一样。”
背后解码
松山湖机器人“天团”加速崛起
在机器人产业领域,东莞的实力到底怎样?有关数据显示,全市现有机器人制造重点企业208家,其中规上企业147家,年营业收入约316亿元。2024年全市工业机器人产量2.29万台(套),占全国4.11%、全省9.27%。整体上而言,松山湖机器人“天团”正在加速崛起,目前松山湖已聚集超500家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囊括了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生命科学机器人、机器人材料科学家、核心零部件等全场景。
在创新平台支撑方面,除了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外,还有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和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其中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先后培育出超80家硬科技公司,孵化成功率近80%,专设的共享工厂服务超过50家初创企业,助力企业累计出货26万台产品、实现100%众筹按时发货,在降低产品研发成本的同时还有效加快产品研发迭代速度。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年孵化项目超50个,目前累计申请各类知识产权187件。
为抢抓智能机器人新赛道、新机遇,近日《东莞市加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智能机器人计划”)正式发布,按照智能机器人计划,到2027年东莞将在核心零部件、多模态感知技术、运动控制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建成一批研究创新平台。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达1000家以上,形成120家以上“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优质企业梯队,集群相关产业营收突破1000亿元。重点在松山湖、滨海湾、大岭山等地规划建设一批机器人主题产业园,建成不少于3个智能机器人主题产业集聚区,推动东莞成为全球具有影响力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新高地。
企业声音
东莞产业基础强地理位置优越
徐剑飞称,从深圳到广州再到松山湖,华松创新团队决定做自己的产品,从大应急这一小切口赋能产品,注重接地气并与使用场景密切相连,力求将原本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巧妙融入射频通信、轻量化设计、智能调度等核心技术,整体成长非常迅速,已成为无人机系统解决方案的领跑者。
“我们也在做DeepSeek部署,正进行训练和数据梳理。”徐剑飞自信地表示,目前业绩上扬,今年有望翻倍。同时坚持从无人机这一小切口切入,把应急救援市场做好,今后逐步延伸至个人装备、家庭消费和户外领域,“如果行业潜力是1的话,家庭可能是5,从而放大产业价值。”
他认为,东莞产业基础强,加工、设计、开模都很顺当,无人机应急机器人与手机、新能源产业链密切关联,同时东莞地理位置优越,距离广深很近,无论是科研合作还是谈方案都在1小时车程内,这样的环境得天独厚,这也是东莞吸引我们的地方。
松山湖产业链带动机器人进化
类器官机器人的选材用料也特别讲究,到底是用金属、PVC材料还是硅胶材料?博工科技研发人员先从骨骼类开始,选择PVC材料,这种光固化类材料柔性与强度没有金属高,但是柔性好、易塑形,同时还用到一些特殊的钛合金材料。
“这一仿真机器人实际上是一个材料科学家,我们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达成战略合作,当时对方也提供了相关咨询和支持。”刘照强坦承,“我们能在这里把这个产品做出来,其实也是深受松山湖产业链的带动与支持,从材料选型到智能化设计,包括AI部分就是和华为鸿蒙合作。”他透露,未来会在AI方面做一些深入研究,包括模型训练、与手机端交互等。
他认为,需要大量数据处理的仿真机器人就和我们人一样,“婴儿期像一张白纸,到成年人就会有知识储备”,这决定了一个人在某些水平方面的高低,所以在未来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将会在机器人层面加入更大的知识储备,“基于未来的发展空间我们也有很大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