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场直播,老用户下单贵30元”“优惠券电影票比线下还贵6元”……近期,多名消费者向《法治日报》记者反映,在直播间购物时遭遇“大数据杀熟”。
让我们先来看看“大数据杀熟”的分解动作。首先是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这是“杀熟”前的准备动作。平台根据收集到的用户信息,分析其消费习惯与偏好,为其精准画像,以便对其实施差别定价。这些用户信息囊括了用户个人资料、订单特征、网站搜索痕迹。其次是差异化营销,这是“杀熟”中的实质性动作。在高度不透明的情况下,经营者对消费者提供针对个人特征的选项,并为这类营销冠以“个性化推荐”“会员优惠”等名义;消费者对不同收费标准不知情,常常误以为自己的付款价格与他人无异。
这一连串隐蔽而复杂的动作,不仅侵犯了用户隐私,还侵犯了其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对此,消费者辨别难,举证也难,维权更难。原因何在?根源在于算法存在一定的不透明性。而算法黑箱的牢不可破,关键是因为有算法权力护体,外界难以洞悉算法运作的机理。平台拥有了这种权力,用户便要接受算法的检视,并无条件地遵守平台规则。一句“算法涉及商业秘密”的辩解,仿佛就可以让平台轻易地规避责任、逃离监管。
然而,算法不应游离于治理之外。基于算法的每一次推送,实际上都隐含着平台的价值判断。一旦算法的设计与应用出现价值偏差,违背以人为本的原则,就会对维护网民合法权益构成挑战,进而影响网络信息安全和市场交易公平。平台只有秉持开放的姿态,通过多元共治推动算法公开,才能有效遏制大数据“杀熟”,最终找到多方共赢的最优解。从权利保护的角度来看,要把信息推荐的按钮交还给用户,强化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权益保护。从行业治理的角度来看,要建立健全行业准则,推动平台企业提高算法透明度。从协同监管的角度来看,要创新监管技术及平台,完善算法问责机制,加强多部门协作联动,使监管覆盖算法的全生命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