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跨境电商的兴起,不少消费者都会选择在线购买价格实惠的进口保健品。但近日,央视记者的调查却揭露了“保税仓发货”保健品背后的假进口黑产链,引发了广泛关注。一些无良商家,通过一套非法流程,将国内生产的保健品包装成跨境保健品,以高额的价格进行出售,不仅坑骗消费者,也严重扰乱了保健品市场的正常秩序。其中暴露出来的跨境电商的监管漏洞不容忽视。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跨境商品一般是指通过境外正规渠道采购,并通过清关流程,从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货的商品。但是,一些号称“原装进口”“100%海外直采”的保健品,实际上只是在国内生产后,运到保税仓,又“出口转内销”专门在国内销售的普通产品。
通过注册境外公司打造虚假的跨境品牌,虚标含量标识降低生产成本,再用夸张的医疗功效宣传让消费者“上钩”,一系列隐蔽的连环造假手法让人防不胜防。事实上,类似问题在今年的“3·15”晚会中已被披露。一些跨境电商平台上销售的“保税仓直发”国际大牌化妆品,实际是国内小作坊仿制的假货。其造假团伙的操作手法与假进口保健品如出一辙,均是利用跨境电商监管漏洞,将国产假货“包装”成进口高端商品。
为何“保税仓直发”造假屡禁不止?一是因为保税区政策被滥用,造假成本低。保税区本是为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而设,相比一般的贸易进口,跨境电商零售(如保税仓发货)商品检验标准相对宽松,造假者往往利用“单小量散”特点,规避市场监管。而且,造假企业往往注册空壳公司,被查处后可以迅速换壳重生。二是因为维权困难。跨境商品维权流程复杂,多数消费者放弃追责。
要斩断真保税仓假进口的黑产链,加强保税区监管是当务之急。一方面要大力查处违规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对伪造进口资质、虚假宣传的企业,除罚款外,还应纳入信用黑名单,禁止其从事跨境贸易。另一方面要加大防范力度,从技术上推动“跨境溯源”。海关、市场监管等部门应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对进口保健品、化妆品等实行“来源可溯、去向可查”的全程电子监管。跨境电商平台也应该展示商品全链路物流信息,帮助消费者辨清商品真伪。
跨境电商是促进全球化贸易便利化的创新模式,不该成为不法分子造假的温床。未来,随着国际贸易数字化程度提高,造假手段可能更加隐蔽。因此,监管部门必须与时俱进,既保障跨境贸易的便利性,又筑牢安全防线,真正让消费者买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