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风向标,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首次设立“汽车科技及供应链展区”,整车背后的供应链企业集中亮相,呈现了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下的技术创新与生态变革。
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智能网联汽车分会秘书长林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汽车科技及供应链展区见证了供应链企业从幕后走向台前,以硬核技术重塑全球汽车产业规则。
供应链企业站上“C位”
《证券日报》记者从车展组委会了解到,本届上海车展首次将供应链企业纳入独立展区,汽车科技与供应链企业的参展规模和数量均较上届呈现显著增长。展区划分为芯片半导体、智能驾驶、新能源动力、智能座舱等十大板块,覆盖从材料科学到软件算法的全产业链创新成果。
国泰量化投资部基金经理麻绎文认为,供应链企业的大规模参展,反映出汽车智能化已成为行业重要发展方向,产业链正在加速成熟。
博世集团、采埃孚集团、麦格纳国际集团、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德时代”)等世界百强零部件供应商,与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惠州市华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重点零部件供应商,以及三星集团、北京地平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汽车科技领域佼佼者齐聚展区,展示汽车与科技的前沿魅力。
当前,跨国企业持续推进本土化研发。法雷奥集团在本届车展上展示其电动化、智能驾驶、智能照明及可持续出行领域最新成果。法雷奥集团首席执行官ChristophePérillat强调:“中国市场对创新和速度的要求,激励我们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更安全、可持续的出行解决方案。”
基于中国电动车大规模普及、软件定义汽车等动向,3M公司围绕电动化、智能化、个性化、舒适性与轻量化及可持续发展等主流趋势,在本次车展上集中呈现从前端装配制造到后市场的多维度、综合性的汽车材料科学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供应链企业的角色从“配套商”转向“共创者”。佛瑞亚集团推出“智·璨座舱”,整合人工智能与可持续设计,以中型车成本实现高端座舱体验。佛瑞亚海拉首席执行官BernardSchferbarthold表示:“中国汽车市场对我们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全球每三辆汽车中就有一辆产自中国,且中国在转型、创新与响应速度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
博格华纳公司展出最新的磷酸铁锂电池包产品,采用先进的刀片电池技术、模块化的软硬件设计,适配商用车多场景需求;同时推出增程二合一系统,助力混动车型能效提升15%。
创新成果集中亮相
国产供应链企业凭借技术创新,正成为全球车企的核心合作伙伴。
地平线发布征程系列的旗舰产品征程6P(J6P)、征程6H(J6H),算力高达560TOPS。目前,地平线量产上市车型超过200个,成为超500万车主的出行选择。凭借33.97%的市占率,地平线稳居自主品牌乘用车L2辅助驾驶计算方案市场占有率第一名。
北京小马智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马智行”)首发第七代车规级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方案,同时,小马智行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车企合作的三款Robotaxi首次集体亮相,共同推进Robotaxi前装量产。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CEO彭军在发布会上表示:“2025年是Robotaxi量产元年,也是小马智行Robotaxi量产计划落地的一年。”
在智能座舱领域,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出天玑汽车座舱平台CT-X1,C-X1基于先进的3nm制程,采用Armv9.2-A架构,集成NVIDIABlackwellGPU与深度学习加速器,以双AI引擎构建弹性算力架构,提供满足未来智能座舱需求的强大AI算力。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最新推出的鸿蒙座舱HarmonySpace5采用全新混合大模型Agent架构,将通用大模型的能力与音乐、影视等领域的AI能力进行整合,构建丰富的硬件、软件生态和多种空间的场景体验。
在车载光学领域,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车展期间首发“灵境”智能车载光学系统,该方案最大的亮点是将AI与车载光学技术深度融合。光峰科技创始人、董事长、CEO李屹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智能电动汽车已实现汽车工业和消费电子的高度融合。而我们的车载光学业务,正是将公司过去在大消费的经验结合AI等新技术的应用带进汽车,为车企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和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动力电池技术成为展区的另一核心看点。宁德时代首发全球首款兼具800公里超长续航和峰值12C充电能力的磷酸铁锂电池,公司推出的全球首个大规模量产钠离子动力电池“钠新”也即将量产。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向全行业开放包含电池包底护板专利、电池包防撞梁专利、底部碰撞实验装置专利在内的电池底部安全专利集,为消费者与行业带来从整车电池安全设计与技术验证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黄河科技学院张翔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供应链企业从幕后走向台前,既是技术主导权争夺的体现,也是中国创新实力的集中展示。行业从“产品竞争”转向“生态协同”,智能化、低碳化技术的普惠化进程加速,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