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加剧、低碳转型成为国际共识的背景下,中国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碳减排目标?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鹏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我国正加强绿色低碳转型治理,采用“先立后破”的思路减缓绿色转型对经济增长的冲击,碳达峰和碳中和双线并行,经济发展与低碳转型同步推动,绿色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
“我国以新能源汽车、电力市场化改革等重点行业率先突破的成功实践为引领,有效兼顾了绿色转型和经济增长的双目标。这一路径不仅为发展中国家探索绿色发展提供了样本,更验证了‘绿色发展本身就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中国实践。”张鹏阐释道。
破解“经济增长、低碳排放”矛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我国正加快绿色发展方式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世界各国对气候变化的关注越来越高,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呈现临界点效应带来的潜在的气候灾害越来越多。”在张鹏看来,中国要在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指导下降低绿色低碳转型摩擦成本,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持续增长之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张鹏进一步指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需要直面两大核心挑战:如何在能源资源约束下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如何以较低成本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张鹏强调,绿色转型绝非“零和博弈”。传统产业退出带来的经济摩擦需通过绿色产业扩张对冲,而新质生产力正是破解这一矛盾的关键。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使得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大国。绿色技术的突破不仅重塑了产业格局,更催生了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也已进入“快车道”。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占比已达74.4%,2025年第一季度我国风电光伏发电合计新增装机7433万千瓦,累计装机达到14.82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
“从长期来看,市场化碳治理手段将逐步取代数量化碳治理手段。”张鹏分析认为,通过有效推动碳定价、碳交易市场建设和设立碳税等关键举措,激励企业碳减排行为和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建立制度化、市场化的碳交易市场是重塑经济循环机制、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保障。
绿色低碳转型借鉴国际治理经验也非常重要。张鹏指出,从机制分类来看,发达国家采用的强制补偿机制、自愿减排机制、市场引导机制、政策激励机制和国际合作机制等对我国亦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坚持先立后破、破立并举
在张鹏看来,中国要实现碳中和目标,要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核心的全新能源系统,在全社会经济系统推动电气化改革。
第一,以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代替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经济增长和人民福祉提高必然会提高能源消费,只是能源消费的形式要逐步从化石能源转变为绿色新型能源,确保能源转型过程中能源所需和供应安全。
在具体发展路径方面,张鹏表示,“十四五”期间形成新型能源体系和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十五五”开始逐步形成对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消费的存量替代;同时积极稳步发展规模化的新型储能技术,绿色能源发电占比要与稳健的电力供应安全相适应。
第二,未来40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一定速度增长。到2060年,即使中国实现净零碳排放的目标,能源消耗仍将继续增长,这也意味着能源效率和碳排放结构都必须迎来较大幅度的改变。
张鹏认为,中国在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存量较高,传统高碳产业退出,只能通过以能源转型为牵引的生产方式改造。可以预测,在实现碳达峰之前,中国高碳产业要改变目前传统能源消耗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演化为绿色能源与传统能源“平分秋色”。同时,需要通过绿色能源发展带动新型绿色产业发展,比如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等,通过产业转型实现“增量”增长。
第三,中国幅员辽阔,地区资源和特征差异显著,经济结构多样且发展不平衡,地区间收入差距较大。在张鹏看来,传统产业和高碳产业占比较高的地区与现代产业占比较高的地区在绿色转型实现路径中有先后之分,但在全国总体实现“双碳”目标牵引下,地区间的能源动态平衡以及产业转移仍是需要考虑的重要事项。
“实践经验表明,绿色转型可以实现绿色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兼容。”张鹏表示,通过绿色产业发展进行“正资本”投资与碳减排的“负资本”投资进行对冲,形成以“正资本”推动增长的新路径,并逐步替代碳排放产业转型的叠加增长路径,才能平顺实现绿色转型目标。值得关注的是,从传统能源消耗模式转向低碳和零碳模式,需要面对技术进步的不确定性。
张鹏建议,推进绿色产业转型,高碳产业退出和低碳产业培育需同时进行,这需要采取轻重缓急策略,不能搞“一刀切”,而是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来减缓产业轮动冲击。例如,以政策支持激励低碳产业发展,加强技术创新和转型培训,减小产业转移的阻力,促进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