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据工业和信息化部4月29日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通知,部署做好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质量工作。明确了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推动重点产品提质升级、促进重点行业优质发展、提升质量公共服务效能、完善质量发展长效机制、推动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推进“中国制造”品牌建设等七方面21项重点任务。
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部署要求,持续加强质量支撑、中试发展和品牌建设,现将做好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质量工作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激励制造业企业向卓越质量攀升,打造更多“中国制造”卓著品牌,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
1.增强企业质量意识。落实《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实施意见》,加强《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学习辅导百问》《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评估规范》宣贯解读,引导企业树立科学质量观,建立先进质量管理体系。支持行业协会、专业机构开展群众性质量提升活动,营造质量提升良好氛围,弘扬先进质量文化,激发企业质量提升内生动力。
2.开展质量管理能力评价。指导地方对制造业企业开展质量管理能力评价,引导企业以先进质量标准为依据,开展科学评价和自我声明,按照“经验级、检验级、保证级、预防级、卓越级”的梯次路径,渐进式提升质量管理能力。推动组建制造业质量管理能力技术组织,指导专业机构开展贯标培训、入企帮扶、评估诊断、咨询服务等活动,帮助企业提升质量水平。
3.提升企业质量发展能力。支持行业协会、专业机构研制质量管理能力配套标准,组织先进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贯标,普及先进质量工具方法,推广质量管理典型经验,帮助企业实现全员、全过程、全要素、全数据的先进质量管理。支持龙头企业将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纳入共同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质量技术联合攻关和质量一致性管控,推动全链条质量联动提升。
4.深化质量管理数字化应用。持续推广《制造业质量管理数字化实施指南(试行)》,挖掘一批带动性强、可复制推广的质量管理数字化解决方案,引导企业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加快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保障等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支持数字化服务商推广质量管理数字化相关产品、技术、标准、服务,不断提升解决方案输出能力。
(二)推动重点产品提质升级
5.加快质量技术创新应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质量技术创新投入,开展质量关键技术攻关,提升制造过程质量控制能力,促进品种开发和品质升级。遴选推广质量技术创新应用典型经验,推动质量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先进标准和实现产业化应用。
6.推动制造业可靠性水平提升。落实《制造业可靠性提升实施意见》,聚焦机械、电子、汽车等重点行业,深入实施基础产品可靠性“筑基”和整机装备与系统可靠性“倍增”工程。支持可靠性基础共性和关键急需标准研制推广,健全制造业可靠性标准体系。支持开展可靠性诊断提升服务,推动可靠性工具推广应用,挖掘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可靠性提升典型案例。
7.提高重点产品质量水平。落实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低空装备等领域政策措施,支持仪器仪表、农机装备、航空等领域高端关键零部件质量攻关,加强相关产品质量标准研制,促进先进团体标准转化为行业或国家标准,带动提升产品供给质量。组织开展锂电池、光伏等产品质量检查,强化无线电发射设备的监督检查。
(三)促进重点行业优质发展
8.夯实产业质量发展基础。鼓励行业协会、专业机构牵头研制先进质量标准,加快高水平质量标准供给,倒逼企业持续提升产品质量水平,以标准引领制造业质量提升。支持企业和专业机构集聚产业要素资源,提升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试验验证等支撑能力。强化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体系高水平认证服务,支持专业机构围绕新产业、新业态需求开发新型认证业务,鼓励在消费品、装备、电子等领域开展高端品质认证,增加优质产品供给。
9.开展制造业“三品”工作。深入推进重点行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打造名品精品、经典产业。实施消费品“三品”行动,分级打造中国消费名品方阵,开展消费名品全国行活动。开展原材料“三品”行动,强化材料质量保障能力,研究制定一批原材料“三品”清单,遴选一批原材料“三品”典型案例,推动原材料品种更加丰富合理、品质更加稳定优越、品牌更具影响价值。
10.增强产业发展载体质量竞争力。依托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等,推进先进质量标准实施、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公共服务,打造管理协同、资源共享的质量发展良好生态,形成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培育形成更多质量优势突出、具有显著引领力的产业集群和优质企业。
(四)提升质量公共服务效能
11.强化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功能。修订《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管理办法》,新核定一批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指导实验室强化检验检测、质量诊断、质量改进、试验验证、标准研制、质量共性技术创新等功能。鼓励地方将实验室布局建设纳入区域发展规划,引导实验室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供给。
12.发挥质量公共服务机构作用。支持质量公共服务机构综合运用计量、标准、检测、认证等要素资源,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创新链全环节、产业链全链条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帮助企业提升质量管控水平。鼓励质量公共服务机构深入挖掘质量数据价值,常态化开展质量监测、分析和预警,有效发挥决策支撑作用。
(五)完善质量发展长效机制
13.建立质量发展监测体系。加强质量发展形势研判跟踪,开展质量数据动态监测和分析应用,构建制造业质量水平指数,探索建设工业质量大数据平台,加快质量数字地图建设,监测区域、行业、企业质量发展水平,为质量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和智力支持。健全政府、行业、社会等多层面的采信机制,推动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评价结果广泛采信应用。
14.提升质量人才素养。支持地方、行业协会、专业机构面向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质量管理和技术技能人才开展专业培训,传播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行业质量意识和人才质量素质。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推进质量相关专业学科和课程建设,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质量人才。
(六)推动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
15.加快中试平台梯次培育。加强制造业中试平台储备,优化中试平台布局重点方向及建设路径,更新《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指引》《制造业中试平台重点方向建设要点》,指导地方聚焦重点领域,因地制宜、有序合理布局建设中试平台。健全中试平台梯次培育机制,遴选一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推动有条件的中试平台向更高水平升级迈进。
16.持续推进中试能力提升。遴选一批具备较高技术水平和推广价值的中试优秀场景,为企业提升中试能力提供参考指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放中试服务资源,推动产业链中试能力提升。强化现有创新和服务载体中试功能,促进中试能力开放共享。促进中试创新发展与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任务协同,提升重点产业链中试能力。
17.强化资源要素支撑保障。成立制造业中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制造业中试标准体系建设指南》,鼓励产学研用等主体制修订一批中试发展急需的基础通用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有效发挥标准支撑引领作用。支持具有较强行业带动力的中试平台项目,促进能力建设、技术迭代和产业创新。鼓励地方运用财政资金、专项基金、政府补贴等多种方式支持中试能力提升,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加大支持力度。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中试专业人才供给。
18.优化中试产业发展生态。发布制造业中试平台服务资源目录清单,建设制造业中试平台管理服务平台,构建中试数字地图和中试云服务网络,促进中试资源要素互联互通、供需对接,打造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鼓励各类园区、产业集群优化配置资源,引领区域中试创新发展。发挥行业协会、制造业中试分会等桥梁纽带作用,凝聚行业力量,协同推进中试发展。
(七)推进“中国制造”品牌建设
19.夯实品牌发展基础。加快制修订品牌培育、管理和评价标准,健全制造业品牌标准体系。开展制造业品牌课题研究,探索构建制造业企业品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品牌数据库,强化动态监测、数据分析、成果应用。指导行业协会、专业机构开展标准研制、人才培训、评估诊断、交流推广等多样化活动,培育品牌建设人才,协同提高品牌建设能力。
20.加快品牌建设培育。鼓励企业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强化品牌建设与技术创新、质量提升融合发展。鼓励各地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培育产业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美誉度高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支持行业协会、专业机构面向企业提供品牌创建评估诊断、品牌出海对接等服务,提高企业的品牌建设能力和国际化运营能力。
21.加强品牌宣传推广。开展“中国制造”质臻品牌全国行活动,举办品牌经验分享、品牌建设沙龙、品牌故事展播等系列活动,宣传推广品牌建设典型案例,打造制造业名品精品、经典产业,营造建设以先进技术驱动、卓越品质支撑、匠心文化铸魂的品牌良好氛围。支持行业协会、专业机构开展优势产业品牌出海活动,讲好“中国制造”品牌故事,助力更多卓著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三、保障措施
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压实工作责任,细化年度安排,加大政策激励,将质量、中试和品牌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机构等各方作用,形成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年度工作总结请于2025年12月15日前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