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真的加速到来了!”近日,记者实地走访北京一养老社区时,项目管理层感慨称。
机构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3103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2.0%。根据官方对人口老龄化发展曲线预测,到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行业各方真的准备好了吗?当下,受家庭结构小型化、独居化等影响,以子女为依托的传统家庭养老,已不能满足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很多家庭开始转变为居家、社区、机构等多元养老融合模式,居家养老是重点,机构服务同样不能忽视。
在这片行业“蓝海”中,房企作为最早一批入局者之一,有的因盈利压力选择退出,有的则站稳了养老服务市场,并开始探索轻资产拓展模式,在行业洗牌中寻找新路径。不过,无论行业供需两端如何演变,“让老人有尊严地变老”,仍是这场变革的核心命题。
不像养老院的“享老社区”
从北京市区驱车一个多小时,便能到达顺义区牛栏山镇,这里位于潮白河畔、风景怡人,附近有不少主打高端改善的别墅群,也是投建运营养老机构的理想场所。近日,记者实地探访了当地一家养老社区——椿萱茂·和园长者社区,看到当代老人晚年生活的另一种样本。
和园长者社区是北京首个A61养老用地项目,早在2015年时,北京首次出让经营性养老用地,经过56轮激烈竞拍,最终被首创城发购得。随后,首创城发引入远洋集团旗下的高端养老品牌椿萱茂,开始进行合力开发、筹建、运营,后续项目于2021年7月正式开业。
整体望去,“和园”并不像一家传统意义上的“养老院”,该社区由七栋学院风的建筑围合而成,与周边的别墅居民区融为一体。临街首层是公共服务区,进入大门做完消毒后,映入眼帘的是城市咖啡厅般的空间,唯一不同的是,坐在这里的,大多是白发苍苍的老人。
戴着助听器的杨爷爷,正在大厅里看报、练字,虽然已九十多岁高龄,但他看起来依然精神气十足,穿着以前工作单位的工装,能写得一手好字。“杨爷爷以前接受不了住养老院,孩子带他来这里试住几天后,他直接跟孩子说,不用来接回家了。”一位工作人员回忆称。
在这里,杨爷爷这样的老人不在少数,从最初排斥住“养老院”、到发现新的晚年生活,心理上经历了很大转变。工作人员解释称,和园属于持续生活退休社区(CLRC),倡导长者的快乐社交、自我实现、健康生活,让老人真正“老有所为”,实现从“养老”到“享老”的转变。
记者在现场看到,除了杨爷爷所在的休憩区,社区公共空间内还有图书馆、棋牌室、书法室、舞蹈室、健身区、健康中心等,大厅里不少老人在伴着音乐跳舞,书法室有老人在专心练字,健身区也有人在智能设备上活动身体,走廊则遍布着老人精心制作的手工艺品、书画作品。
从公共空间走出来,便来到瞬间“消音”的居住区,楼栋之间是布满绿植的花园区,室内配置则按照适老化标准,床头、马桶边、浴室等位置都安装了一键呼叫系统,洗手台采用轮椅可推进的设计,橱柜也有可向下低拉的扶手,以满足老人的日常生活和突发状况需要。
表面看上去,和园像一个松弛的老年活动、居住空间,但其背后的工作并不简单。
据介绍,从入住开始,工作人员便要对老人进行全方位评估,看其属于“活力健康、独立自主、健康促进、照料/照护1-4级”的哪类,对应入住到“活力生活区、生活照料区、失智照护区”,并在社交娱乐、健康管理、科学膳食等方面,对老人进行针对性照顾,同时定期重新评估、调整方案。
“这是一项看起来复杂、实际也很复杂的工作。”工作人员表示,社区对不同人群所需要的服务,全部进行了标准化、规范化,同时照顾到个体需求,随时监测其身体动态和健康状况,这需要足够的人力来完成;项目还配有红外感应和智慧系统,能随时监测异常行为,以辅助人力工作。
老年人观念正在改变
和园长者社区背后的椿萱茂,是远洋集团2012年推出的养老品牌,从北京第一家老年公寓、到如今的持续生活退休社区,椿萱茂目前形成了CLRC长者社区(持续生活退休社区)、CB老年公寓(协助型照护公寓)、CBN护理院三种业务模式,运营总床位超11000个。
远洋入局养老行业时,正是房企前赴后继涌入的时候,当时企业或开发“养老地产”、或专注养老服务,加上险资、外资等各类机构,行业一时入局者众多。而自创立之始,椿萱茂的定位便是做真正的养老服务,而不是“养老地产”,以此打造纯市场化的养老服务机构。
椿萱茂养老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思表示,“为了快速布局、实现养老服务落地,椿萱茂选择了租赁适合提供养老服务的物业,并进行适老化改造后投入运营。”。
据陈思透露,目前椿萱茂在北京、天津等地的项目,盈利水平是可以的,这背后要靠优选物业、控制成本、提高服务来达成,公司在这方面已经比较成熟。“养老行业的盈利难问题,其实是指投资回收周期长,需要三到五年才能稳定住入住率,而一旦入住率上去,盈利就会非常稳定。”
在养老市场稳住脚的同时,椿萱茂也能感受到一些行业共性问题,比如人才短缺、市场成熟度不高。
“这个行业确实很苦,挣的都是辛苦钱。”椿萱茂养老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刘星星表示,尤其是全行业的一线服务团队,整体呈现“三低三高”的状态,即学历水平低、薪酬待遇低、职业认同低,同时平均年龄高、工作强度高、流动性高,能持续稳定做养老的团队非常稀缺。
市场成熟度不高,则体现在养老机构入住率提升较慢,机构大规模地降价也不可持续,背后还是因为国人养老观念还不够成熟,只有在绝对刚需时才考虑机构养老。另一方面,与其他行业不同,养老行业的品质和服务,很难被量化体现,更无法借助价格去对比,只有体验才能感受到。
为了抢占市场,部分刚需养老机构会打“价格战”,先通过低价吸引入住,再借助降低人工成本等开销,来平衡自己的“账本”。而这带来的后果便是,低价养老机构的人员配比非常低,老人难以得到优质服务;物业硬件上也“缩水”,公共活动空间低,无法满足老人生活需要。
行业考验与竞争之下,一些曾经的入局者正在退场。陈思表示,当前养老行业在供应端正越来越集中,曾经供应端是开发商多、外资机构多,现在部分开发商在后撤收缩,行业主力逐渐集中于保险公司、地方国资康养集团,很多城投公司、甚至是基建类公司也要布局养老。
供应端洗牌的同时,养老行业的需求端也在变化。“我们逐步感受到,老龄化真的加速到来了。”陈思表示,当下有支付能力和意愿的人在变多,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对养老的需求也在变化,有的愿意旅居、有的需要健康管理、有的则更偏后端照护,对品质服务的需求也在提升。
轻资产项目在涌出
虽然养老行业面临不少考验,但在从业者看来,这是实打实的“朝阳行业”。
“我们跟各类专业院校都有对接,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做养老这件事;在管理团队上,也有很多酒店团队等在考虑转型,有更多的人愿意加入。”陈思表示,除了人员层面,政策也在逐步打通养老行业的“投融管退”渠道,不少机构都表达出对养老的投资意愿。
另一个积极因素是,当下很多城市的核心资产在涌出,过去它们可能是产业园、长租公寓,现在也在考虑转型做养老,需要专业的团队合作,进行盘活、改造、运营;另一方面,很多地方国资出于民生目的入局养老行业,但市场化运营经验不足,同样需要相应机构来合作。
“现在有大把的项目,有机会做养老。”陈思表示,因此椿萱茂也在着重发展轻资产业务。去年底,椿萱茂与石家庄裕华城投、福美实业签署了合作协议,为石家庄两项目提供咨询顾问、筹开支持、运营管理支持等轻资产服务,并授权项目使用“椿萱蕙”品牌,这是远洋养老业务首次开放品牌使用权。
陈思解释称,椿萱茂的轻资产拓展业务,在具体收费模式上包括前期定位的咨询费、工程管理过程中的服务费、项目筹开期的支持费、可选择性的品牌授权费,以及后期运营阶段的支持费用。“在具体合作模式上,都可以变通,比如与业主方进行收入绑定等,当前整体市场机会很多。”
在椿萱茂的战略规划中,咨询服务、项目代建、委托运营、人才培养、销售代理等轻资产业务,属于主营业务外的增长业务,未来会重点发力;同时,该公司还在发展线上智慧服务、机构到店服务、居家上门服务等智慧康养战略业务,居家养老市场未来同样存在产业机会。
而之所以能把品牌打出去、将轻资产等业务跑通,归根到底有赖于椿萱茂对养老服务能力的积累。
椿萱茂养老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文波波表示,养老服务的高端不是指装修多高端,而在于养老理念和专业技术。最早公司便到国外学习,引入日本的介护支援技术、美国的“失智照护”管理方法,对养老服务而言,更重要的是要给老人生活的享受,向人性化服务迈进。
比如“失智照护”,该服务因护理难度大,照护成本高,被看作养老服务品牌的“试金石”,目前仅国内头部运营商有专业的认知症照护能力。椿萱茂打造了失智照护非药物解决方案“忆路同行”,引入了与失智长辈有效沟通方式、提高其生活质量、延缓记忆衰退的认可疗法。
再比如其健康管理层面,在椿萱茂居住的长辈,所有健康信息都可以在线上平台同步,子女可以随时查看,数据有异常时会自动报警。“有位老人自己身体没感觉,但我们的医生通过数据发现变化,建议其拿着近三个月的记录到医院检查,最终在病情早期及时发现。”
亿翰智库表示,近年来,随着政府持续强化居家养老服务能力、行业监管力度持续加强,养老机构正在由量向质转变,并进一步向失能失智照护需求倾斜。同时,新老人群体正由“养老”变为“享老”,注重多层次、高品质、个性化需求满足。养老服务在市场化改革后,大量专业养老品牌占据市场运营主体,后续“国家队”与专业机构协同合作、跨界联合,将成为重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