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有关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通知》,于4月29日对外公布。
本次清理整治的重点是,以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其他政策性文件等形式设立和实行的违反市场准入制度要求的各类规定文件,以及各级政府违规设置市场准入壁垒的各类做法情形。
清理整治重点主要包括:
(一)国家层面已放开但地方仍在审批;
(二)审批依据法律效力不足;
(三)行业壁垒造成准入规则不平等;
(四)政府监管能力不足不敢进行审批;
(五)违规扩大审批范围、变更或增设审批条件;
(六)审批权下放形成区域间市场壁垒;
(七)对外地企业设置准入限制;
(八)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与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要求,违规设置外资企业准入限制;
(九)因新业态新领域监管空白导致政府在土地、规划、消防等要素保障环节不作为、不予审批或者推诿审批职责;
(十)准入要求设置矛盾,互为前置条件;
(十一)告知承诺制审批要求不清晰不透明加大经营风险;
(十二)准入标准过高、审批流程过长;
(十三)无故拖延审批或已经获得审批但政府拒绝办理其他相关手续;
(十四)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已通报的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典型案例类似的违规情况;
(十五)其他违背市场准入制度要求的情形。
“畅通循环方面,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开展为期半年左右的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昨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就在此前(4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以下简称“新版清单”)。相比2022年版清单,新版清单事项数量由117项缩减至106项,减少了11项。事项下的全国性具体管理措施由486条缩减至469条,减少了17条;地方性管理措施由36条缩减至20条,减少了16条。
这标志着我国市场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宽。“清单越缩越短、市场越来越活,经济循环也越来越畅通。”赵辰昕说。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是指以清单形式将我国境内禁止和经政府许可才能够投资经营的行业、领域、业务汇总列出,各级政府依法采取相应管理措施的一系列制度安排。2018年,首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发布,这项制度在全国全面实施,我国市场准入管理理念和模式实现重大转变,成为全球首个针对国内市场准入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主要经济体。
据介绍,经过2019年、2020年、2022年、2025年四次修订,清单内的事项数量已由2018年版的151项压减至目前的106项,压减比例约30%,一大批行业准入限制得以放宽。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非禁即入”的管理模式,要求各类经营主体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最直接的获益者就是民营企业;五版清单事项持续缩减,一批领域或是准入限制放开、或是准入环节精简,充分释放了放宽准入的政策红利,最直接的惠及者也是民营企业。
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统计,截至2025年1月底,全国登记在册民营企业数量为5670.7万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为42万家,占比92%以上,已成为我国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随着市场准入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清单事项持续缩减,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民营企业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于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