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消金公司)年报数据“披露季”正在上演。2024年,哪些消金公司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行业又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
准确而言,截至目前全国共有31家持牌消金公司。经历13年的发展后,2023年消金公司行业整体资产规模和贷款余额双双突破万亿元“关口”(中银协2024年6月发布的数据)。
据记者统计,截至4月25日20点左右,已有18家消金公司披露了2024主要业绩数据。值得关注的是,消金行业仍旧分化明显。其中,总资产规模过千亿元只有两家,即蚂蚁消金(3137.51亿元)与招联消金(1637.51亿元);同时也只有这两家消金公司2024年日均净赚额超过了800万元(如下图所示),而日均净赚额在50万元以内的消金公司占比则近五成。

图/18家消金公司2024年日均净赚金额一览图(贝壳财经记者根据18家消金公司或股东2024年度报告披露数据制图)
蚂蚁消金净利润为何能够实现大增?
旗下拥有“花呗”“借呗”两大消费信贷明星级产品的蚂蚁消金(全称为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2024年以平均每天净赚835.89万元(以365天计)排在18家消金公司之首。
4月22日,蚂蚁消金发布了2024年度报告,这也是该公司成立以来的第二个完整财年的业绩报告。
报告期内,蚂蚁消金总资产3137.51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2396.69亿元,增长30.91%;公司实现总营收约为152.13亿元,同比增长76.3%;实现净利润约为30.51亿元,同比大增1907.24%。

图/贝壳财经记者根据蚂蚁消金2024年度报告制图
而在2023年时,蚂蚁消金平均每天净赚额还是41.64万元,处于行业中游水平。一年之内,蚂蚁消金净利润为何能够实现大增?
蚂蚁消金自成立以来,其总资产规模一直处于行业首位。据业内人士介绍,2023年时蚂蚁消金曾完成两轮增资,2024年是其完成增资后充分经营业务的一年。因此,相比于过往年份,2024年的经营数据能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蚂蚁消金的业务状况。
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也认为,2024年蚂蚁消金净利润暴涨的主要原因是其2023年基数较低,2023年增资后,依照行业通用会计准则,蚂蚁消金增加了大额一次性拨备计提,导致当年利润较低。2024年这一影响消失,利润回归正常水平,使得净利润同比出现大幅增长。
就在年报披露前,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重庆监管局(重庆金融监管局)披露了一则事关蚂蚁消金的行政处罚决定书。由于罚单发布通常具有滞后性特点,这也暴露出蚂蚁消金在业绩高速增长之下的另一面。
因存在“委外催收管理不到位”“贷后管理不到位”“风控独立性不足”“公司治理不完善”等违法违规行为,蚂蚁消金领到了140万元的罚单;时任蚂蚁消金信贷风险管理部管理团队成员的孙鹏亦被警告。

图/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网
传统“强队”减量发展,“新入局者”展业迅猛
与蚂蚁消金同样在2024年平均每天净赚超过800万元的还有招联消金。据记者统计,招联消金2024年平均每天净赚额约为826.3万元,但这相较蚂蚁消金却是一个同比减少的数据。
中国联通(股东方)年报显示,2024年招联消金总资产规模约为1637.51亿元,同比下降7.18%;公司实现总营收约为173.18亿元,同比下降11.65%;实现净利润约为30.16亿元,同比亦下降16.22%。
2024年半年报时,招联消金营收、净利润就已呈现“双降”局面,总资产缩表的情况更是自2022年后时常出现。业内专家认为,因近年来信贷资产质量承压,招联消金可能主动采取了缩表的方式来改善资产质量,为业务发展开拓空间。
但2024年总资产“缩表”的,似乎不只是招联消金。
从18家消金公司整体情况来看,当前消金行业中,成立时间较久的传统“强队”,出现资产“缩表”或业绩“下滑”情况较多;与之相反,成立时间不久的“新入局者”展业迅猛。

图/以总资产规模2024年同比增速为序,18家消金公司排列一览表(贝壳财经记者根据18家消金公司或股东2024年度报告披露数据制表)
据记者统计,18家消金公司中,2024年总资产规模同比出现负向增长的公司占比约为22.22%,其中总规模属于行业传统“强队”的招联消金、兴业消金与马上消金均出现在“缩表”之列。
另一方面,18家消金公司中有近四成公司2024年总资产规模同比增速超过30%,且多数系2000年以后成立的“新入局者”。例如2023年6月成立的建信消金就以总资产规模72.04%的同比增幅,位列18家消金公司之首,其净利润的同比增速也实现了翻番。
需要说明的是,南京银行旗下的南银法巴消金与宁波银行旗下的宁银消金,虽然成立时间是在2000年之前,但两家分别是由原苏宁消金、原华融消金股权变更而来。近一两年,南银法巴消金与宁银消金在获批并完成变更手续后,新母行均加大了对其支持力度。2024年,南银法巴消金与宁银消金的总资产规模同比增幅均在30%以上,净利润的同比增速则分别达到172.97%、50%。
出现这种情况,记者汇总研报分析时注意到,从外部因素来看,大多分析师认为,行业整体面临宏观经济波动、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影响,流量已经接近“天花板”的消金公司受此影响较大,高增长难以维系;同时,强监管趋势下,消金机构在资产扩张、风险管理等方面都受到了更为严格的限制,这也令部分消金公司在资产结构和质量上不得不进行主动调整与优化。
对于“新入局者”的普遍大涨,王蓬博则认为,这部分机构中多数业务基数小,在业务拓展和业绩增长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空间,也更容易控制运营和风控成本;部分中尾部机构通过加强股东协同、与其他机构合作等方式,拓展业务渠道,也提升了经营效益。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黄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