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3月末,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业务登记规模已突破1100亿元,22家再保险机构在临港新片区聚集。近期披露的数据显示,我国再保险行业发展正不断提速,2025年我国再保险登记金额和交易金额有望再创新高。业内人士指出,在政策支持、机构聚集、业务创新等因素的多维度协同发力下,我国再保险行业正加速向国际化、专业化方向迈进。未来,再保险行业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将为实体经济筑牢风险屏障。
再保险中心业务登记规模已超千亿元
在中国人民银行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司长尹江鳌介绍了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取得的最新进展。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末,已有22家再保险运营中心和再保险分公司等机构在上海临港新片区设立。目前,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业务起步平稳,登记规模已超1100亿元。
尹江鳌表示,金融监管总局与有关部门和上海市密切协同,以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为重点,积极推进再保险中心建设,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主要体现在制度、机构、业务三个方面:
制度机制逐步建立。金融监管总局会同上海市政府先后出台三份关于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政策文件,从准入、监管、财税等方面支持再保险机构、业务、人才在上海聚集。
机构聚集初具规模。同意上海保交所在上海临港新片区设立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进行专业化运营管理,积极推动再保险运营机构入驻登记交易中心。截至2025年3月末,已有22家再保险运营中心和再保险分公司等机构在上海临港设立。
登记交易业务平稳起步。指导登记交易中心出台了八项业务规则,推出标准化合同文本,建立交易编码制度,保障业务规范有序开展,支持再保险运营机构推动信息登记和场内交易,实现跨境资金便利化结算。目前,业务起步比较平稳,登记交易中心再保险业务的登记规模已经超过1100亿元,2025年登记金额和交易金额有望跃上新台阶。
有业内人士指出,与国外相比,我国再保险行业发展较晚,但在经济增长和保险需求增长的推动下,中国的再保险市场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再保险公司总资产为8279亿元,较年初增长10.8%;再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54.2%,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21.2%,继续保持在充足水平。
我国再保险发展仍有较大空间
再保险是保险公司为了分散风险,将一部分或全部承保的风险责任转移给其他再保险公司的一种业务行为,旨在确保险企在面对大规模赔付要求时的财务稳定。其核心是风险共担,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要金融工具。例如,某直接保险公司通过交易,将直接保险业务以打包的方式分出,进而实现企业自我风险的分散。通过这种风险分摊机制,原保险公司可以减少因个别大额索赔或在一定时期内累积的大量索赔而可能遭受的巨大经济损失。
再保险可提升对出口企业的特殊风险保障能力。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外汇局、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加大对出口企业的保险支持力度,特别是对国产商用飞机、新能源汽车、大型成套设备等重点出口企业的保险保障力度。推动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加强合作,成立保险共同体,提升对特殊风险的保障能力。
再保险行业还在护航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中国“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简称“共同体”)日前分享的数据显示,作为国内专注“一带一路”风险管理的行业平台,共同体自2020年成立以来累计承保项目181个,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2172亿元风险保障;创新中国视角境外国家风险评估体系,发布“一带一路”绿色保险原则等,不断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保险+服务”综合解决方案,持续提升保险业服务“一带一路”的专业能力。
尽管增速显著,我国再保险市场仍存在“大直保、小再保”的结构性矛盾。2024年数据显示,我国直保保费规模全球占比为11%,而再保险保费规模的全球占比仅为3.5%。
“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地位与我国的经济体量以及直保市场的地位相比,目前还不匹配。2024年我国再保险市场规模约为316亿美元,占全球再保险保费规模9000亿美元的3.5%,我国排在全球第七位;而我国直保市场的规模约为8000亿美元,占全球直保保费规模7.2万亿美元的11%,我国的直保保费居全球第二位。2024年我国再保险保费占直保保费的比例约为4%,全球这一比例约为12.5%,我国的比例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尹江鳌指出,从再保险的市场排名和再保险的渗透比例两个指标来看,中国再保险发展仍有较大空间。
政策层面正在不断发力,推出支持再保险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关键举措。《行动方案》提出,支持在临港新片区设立专营再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法人机构或分支机构,稳步推进跨境再保险、境内再保险业务线上交易。围绕共建“一带一路”、航空航天、绿色航运等重点领域,研究开展新型风险转移产品发行和交易试点的可行性,提高对“走出去”企业与项目的全球承保能力。强化中央和地方对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的支持,完善监管、地方财政扶持等配套政策。支持通过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实现再保险增值税发票电子化流转。落实跨境再保险保费统计发布规则,通过登记交易中心开展的跨境再保险分入保费按照境内新增和不重复计算原则开展统计并进行发布。
有业内人士认为,在政策指引下,行业应提升非比例再保险的渗透率,真正发挥再保险的风险分散职能,而非单纯作为资本融通工具。此外,吸引国际顶尖再保险机构深度参与中国市场,需进一步优化配套政策,缩小与成熟市场的制度差距。“《行动方案》提出的‘新型风险转移产品试点’和‘跨境再保险规则’值得期待。”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同时表示,未来,再保险行业应在绿色航运等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风险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