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是引导资源配置的指示器、信号灯。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紧紧围绕“国之大者”和民生关切,着力发挥价格引导作用,在满足民生需求中有力支撑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
本期嘉宾
王颖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价格运行关系经济发展,牵动百姓民生。创新价格引导机制,为何要聚焦服务重点领域?
王颖:《意见》之所以强调要创新重点领域的价格引导机制,说到底是为了在复杂形势下守好经济安全底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价格双轨制”起步,逐步放开了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然而,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必须强化粮食、能源等重要商品稳价保供韧性。如果没有完善的价格调控机制,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就会直接影响老百姓的“米袋子”“油瓶子”,甚至波及整个经济。
以电力行业为例,《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天然气发电、储能等调节性资源价格机制,更好发挥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支撑作用,这背后有着深刻考量。广东作为改革试点,通过建立现货市场,不仅实现了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更确保了能源转型过程中的供电安全,有序推动了新能源入市“生长”。这种兼顾市场化需要与安全的改革思路,契合《意见》的精神。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创新价格引导机制,之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有何重要作用?
王颖:价格就像经济运行的“信号灯”,好的价格机制能让资源流向最需要的地方。《意见》的创新之处在于,让价格信号在关键领域发挥更精准的引导作用。
建设全国碳市场就是典型案例。过去企业排放二氧化碳几乎没有成本,现在通过碳定价,排放成了真金白银的成本。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额430亿元,很多企业开始算“环保账”。比如有钢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吨钢碳排放下降4%,不仅省下了碳配额支出,富余配额还能出售获利。这种用价格引导企业转型的做法,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同样如此。按照《意见》指引,通过分类分级定价,就像给数据贴上“价格标签”,让数据资源流动起来。深圳数据交易所的实践表明,合理的定价机制能让数据成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优质生产要素。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公共服务是保障民生福祉的基础性产业。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价格改革,如何助力提升公共服务品质?
王颖:公共服务价格改革关系千家万户。《意见》体现的思路是:基本需求政府保,优质服务市场调。这不是简单的价格调控,而是通过更科学的价格治理机制提升公共服务品质。以医疗价格改革为例,强调“理顺比价关系”。具体来说,就是使医疗服务价格更好地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降低检查检验费用。譬如,在三甲医院改革后,主任医师诊查费从15元调整为50元,但CT检查费从300元降到240元。这样的结构调整,既让医生价值得到更好体现,又减轻了患者不必要的检查负担。在水电气等公用事业领域,要求完善阶梯价格制度。广州居民用水第一阶梯价格保持稳定,覆盖80%家庭的基本需求;超出部分适当提高价格,既保障了民生,又促进了节约。自阶梯水价实施以来,广州通过优化阶梯水价结构和用水量基数,进一步强化了居民的节水意识。
这些改革看似是价格调整,实则是服务理念的升级——通过价格信号引导资源合理配置,最终实现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的双提升。这正是深化公共服务价格改革的深层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