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低空经济发展加速,低空经济正从概念走向落地。各地争相布局,企业抢滩赛道,但究竟如何让这片“新空域”真正活起来、用起来?在与企业家、业内专家的多次调研中,一个关键词被反复提及,那就是场景。没有场景,技术只是空中楼阁;没有场景,产业便难寻支点。
为此,金融投资报记者策划了“低空经济·场景探路”系列报道,试图跳出宏大的叙事框架,深入一线寻找那些能让低空经济“接地气”的真实应用。
在首篇报道中,我们将目光投向最古老的低空飞行器——热气球。
在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新锐载具的光环下,热气球如何找到自己的新定位?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该如何讲出更动人的“天空故事”?为此,金融投资报记者走进热气球运营基地和试验场,记录从业者的突围与困惑,也试图回答:当低空经济时代来临时,“老物件”能否焕发“新生机”?
1
记者亲身体验热气球系留飞行
记者选择试飞当天的天气不错,微风轻拂,夕阳斜照。
上午8时30分,四川飞虎高原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虎航空)飞行总顾问高明拨通了空域管理部门的电话:“天府橘乡热气球50米系留飞一位,报请批准。”在等待起飞的半小时里,记者发现,一次看似轻松的热气球体验,实则涉及购买保险、身高体重检测、空管报备等多个环节。
飞虎航空在成都的热气球基地提供两种飞行方式:系留飞行和自由飞行。系留飞行通过绳索固定,飞行高度通常在30米至300米之间;而自由飞行则无绳索牵引,可在特定空域升至千米高空。
“今天的风虽然不大,但自由飞行对气象条件的要求更高。”飞虎航空董事长唐婷婷解释,“一般情况下,日出后两个半到三个小时是热气球飞行的最好时间,现在(当日飞行时间为日出后4.5小时左右)的风速可能导致热气球难以精准控制方向,因此选择更安全的系留飞行。”
记者到达起飞现场后,工作人员已完成了热气球的充气和基本检查。由于风速略大,竹篮在风中微微晃动。
记者注意到,热气球燃气瓶上贴有专属二维码。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丙烷燃料的溯源标识。2023年,热气球燃料全面改用更安全的丙烷,并实施“一瓶一码”管理,确保来源可追溯。
进入篮筐后,记者与机长、副机长(兼安全员)共三人一同升空。飞行过程中,机长负责控制燃气供给,副机长则全程提醒安全事项。
半小时的飞行中,热气球始终保持平稳,未出现明显颠簸。升降速度甚至比普通电梯更缓慢,最终缓缓降落在预定位置。
本以为会有点刺激,结果反而非常平静。50米的低空可以俯瞰整片天府橘乡,远处的龙泉山脉绵延不止,令人心情十分舒畅。飞行高度不算高,时间也不算长,但背后的安全规范却丝毫不曾松懈,也颠覆了记者此前对热气球这类高空运动就是惊险刺激的认知。
2
“热气球+”融合多元业态
热气球不是新鲜事物,但在低空经济时代,它的使命却有所变化。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在接受金融投资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热气球经济是低空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其在低空经济整体格局中所占份额较小。低空经济涵盖了无人机、eVTOL、通用航空等多个领域,热气球主要集中在文旅、体育赛事等特定领域,具有独特的体验性和观赏性,是低空经济在文旅应用方面的重要代表之一。
金融投资报记者观察到,目前国内暂无热气球经济单独规模数据,但低空经济整体规模增长迅猛。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5059.5亿元,2024年预计可达6702.5亿元,2025年有望突破1.5万亿元。热气球经济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随着低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壮大。
在高明眼中,低空经济如同互联网平台,需要“流量入口”和“变现服务”。所谓流量入口,就是让普通消费者能够快速接受,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如无人机物流、空中观光等;而变现服务则是寻找可持续、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如数据服务、衍生消费等等。
在采访热气球产业的过程中,高明的话让记者印象深刻。他说,热气球虽然只是低空经济的一部分,但它是让公众抬头看见可能性的第一块敲门砖。
“低空经济的本质是场景经济,它需要让公众先抬头看,再伸手够。”在高明看来,未来三到五年,热气球是一个非常耀眼的产品和服务。一是准入门槛较低,二是视觉冲击力够强。在低空经济加速发展的今天,热气球正从单纯的观光项目,蜕变为撬动产业链的关键支点。
热气球如何实现增值?答案在于“联动”与“沉淀”。2024年10月,全国热气球精英赛(四川金堂站)在成都金堂县三溪镇天府橘乡景区成功举办。赛事期间,当地同步推出首届热气球露营生活节,通过“热气球+”模式,将非遗表演、露营生活、户外音乐等多元业态有机融合,实现单一赛事向综合文旅体验的转型升级。
“热气球绝对不是飞起来就可以了,飞起来要看到文化。低空经济到底怎样实现产业化,实际上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如果你的项目没有给当地的居民带来收益,实际上它是没有拉动性的。”高明说。
“我们不只是卖坐热气球的票,更是在打造一种生活方式。”高明介绍,目前成都地区的热气球体验已与园区民宿深度绑定,这种“住宿+飞行”的打包服务显著提升了客单价和游客满意度。
“去年是第一届热气球精英赛,今年我们准备继续做。我们希望通过比赛赋能园区,也通过赛事去打造我们自己的热气球IP。”高明说道。
3
热气球IP化需打通哪些链路?
在高明看来,要想在热气球行业中脱颖而出,关键是要做品牌、做IP。早在2020年,他便注册了热气球商标“熊猫爱飞”,并开始着手打造该IP。
在高明看来,当前低空经济领域呈现场景开发的集中化趋势,多数企业扎堆布局工业应用、通用航空等基础场景,但普遍面临IP价值挖掘不足、衍生产品开发滞后等问题。“热气球飞行活动结束后,缺乏与地方特色资源的深度联动,导致流量难以沉淀为实际消费。”高明指出,低空经济需突破“单一体验”模式,通过IP打造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并激活地方农副产品、非遗文化等产业资源,构建从场景引流到价值转化的完整链条。
目前,飞虎航空的热气球产业主要在成都市和盐源县两地运营。其中,盐源县主打火把节非遗,凉山州盐源卡拉坝自由飞是全省第一家获得民航载客资质的热气球基地;成都则走孔明灯三国文化路线,主要是探路场景。在高明看来,不同地域的文化不同,宣传主题也应有所不同。做文旅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去设计不同的文化主题。
“热气球IP通过打造具有独特形象、文化内涵和品牌价值的热气球品牌,提升其在市场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参与。一个成功的热气球IP能够将热气球与特定的文化、情感和体验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品牌个性和文化符号。”柏文喜说道。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国空科技(中国)低空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在接受金融投资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热气球赛事本质是注意力经济与场景经济的结合体。一场成功的赛事能快速提升城市的知名度,拉动餐饮、住宿等消费,更重要的是沉淀长期品牌资产。热气球赛事应设计具有在地文化特色的主题,如敦煌丝路热气球节,并配套常态化体验项目,让赛事成为引流入口,后续通过培训、装备销售等实现收益闭环。这种模式能加速低空经济要素聚集,例如,吸引飞行营地、维修服务商落地,形成区域性产业生态。”
朱克力表示,消费者选择热气球是为其赋予的自由感和浪漫标签买单。企业打造IP 需抓住三点:一是强化视觉符号,例如设计辨识度高的球体图案并保持一致性;二是绑定文化叙事,如将热气球与地方历史传说结合,推出故事化飞行路线;三是构建用户参与感,让消费者成为IP共创者,例如发起热气球涂装设计大赛。需要警惕的是,IP建设不能脱离产品力支撑,安全性、服务细节的瑕疵会迅速消解品牌溢价。中小型企业可采取“垂直IP”策略,专注某一细分场景,例如求婚定制飞行,从而建立差异化认知。
4
未来增长点来自跨界融合
在低空经济时代,热气球经济属于细分市场,但其独特性赋予了不可替代的价值。相较于无人机、eVTOL电动飞行器等“硬科技”主导的领域,热气球更偏向体验经济与文旅消费,受众集中在追求差异化体验的中高端消费群体。尽管整体规模不大,但近年来增速稳定,尤其在二三线城市及景区,热气球观光、主题活动等项目已成为文旅产业升级的“标配”。
在朱克力看来,未来热气球经济增长趋势取决于两个变量:一是技术迭代能否降低运营成本,例如更轻便安全的材料应用;二是消费场景能否突破“打卡”体验的单一模式,向教育、科研等场景延伸。只要这两点有所突破,热气球经济可能从“小而美”升级为低空经济中兼具商业价值与品牌效应的重要板块。
朱克力认为,文旅仍是热气球经济的基石,但未来增长点必然来自跨界融合。在农业领域,热气球搭载多光学传感器可进行农田病虫害监测,成本低于卫星遥感且分辨率更高;在环保领域,通过定点悬浮采集大气污染物数据,弥补地面监测站的盲区;在应急救灾中,热气球能快速建立临时通信中继或投送物资。这些场景的实现依赖两项突破:一是载荷技术的轻量化与智能化,例如开发专用吊舱模块;二是建立与行业需求方的协作机制,例如与农业科技公司成立联合实验室。企业若仅停留在空中观景台的定位,将难以打开增量市场。
“未来,热气球经济将呈现两极分化的格局。一极是大众化文旅项目竞争加剧,价格战倒逼企业通过数字化改造降本增效,例如引入动态定价系统;另一极是专业化服务向B端延伸,例如为地理测绘企业提供定制化飞行解决方案。关键变量在于政策能否在空域开放与安全监管间找到平衡点,以及电池技术的突破是否会催生电动热气球,解决传统燃气热气球成本高、环保性差的痛点。另一个潜在爆发点是低空交通网络的构想,在山区或岛屿等交通不便地区,热气球或成为短途接驳工具。若这些变量实现共振,热气球有望从低空经济的配角升级为特色增长极。”朱克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