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北京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就加强人工智能发展和监管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强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取得人工智能领域优势,要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突破,也要在产业应用方面取得领先,但不管硬实力还是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
各部门、各地方已经着手落实推进人工智能教育。今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其中提出,统筹推进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一体化,建设“通用+特色”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一批高校智慧课程,开好中小学信息科技相关课程,鼓励开设人工智能特色课程。近日,教育部举办人工智能校长局长专题培训班,要求加快建设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教材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的智能素养和育人本领。北京市教委出台《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河南省教育厅发布《河南省“人工智能+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等,均部署开展全学段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是为了培养人工智能领域高素质人才,全面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我国在这方面已有很好积累。美国一家智库机构的数据显示,2022年,在全球排名前20%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中,有47%的人本科学业是在中国完成的,而在美国读完本科的仅占18%。
4月24日举行的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推进会要求,推动学科专业数字化升级,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2024年,全国高校共新增专业点1839个,人工智能专业以91个布点数量位居第一。该专业于2018年首次设立,截至2024年已在近600所本科高校中布点,占我国全部本科高校数量近一半。近日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显示,全部845种本科专业中,名称里包含“智能”的专业有35种,涉及车辆工程、感知工程、材料与结构、影像艺术等多个领域。这些专业有的是根据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设置的新专业,有的是面向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迭代优化后的存量专业。
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还是为了培养适应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快速渗透的高素质人才,全面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应用,牢牢掌握人工智能治理主动权。近期,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接入DeepSeek,这说明公文写作、政务服务等领域都可以智能化升级。未来,人机协同将在越来越多的生产生活场景中渗透,应用人工智能将成为像开车一样的必备技能。因此,必须从小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提高全社会人工智能素养。
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快,很多技术更新变化快,但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很有必要。要分层分类打造通识科普资源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前沿交叉讲座等,既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诠释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又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要介绍最新科研成果,开拓学生科研创新的视野。人工智能已经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我们应该秉持“积极拥抱、引导善用、以人为本、趋利避害”的原则,关注人工智能新的发展趋势,切实实现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的变革转型,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