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日本政府已向市场投放了超30万吨储备米,但是米价涨势仍在继续。
日本农林水产省4月28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4月14日至4月20日的一周,该国全国超市销售的大米平均零售价格(5公斤装)为4220日元(约合人民币214.12元)。
由于供货紧张,部分超市再度上演去年夏天“消失的大米”剧情。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实地走访调查发现,日本全国范围内,多家大型超市纷纷贴出“每家限购一袋”的告示。部分超市里近乎“空空如也”的大米货架很显眼。
储备米投了没效果?大米的价格会下降吗?有观点认为,此次日本米价急剧上涨,部分原因在于日本政府误判了大米的供需动向,目前释放的储备米规模不足以覆盖市场供需缺口。也有观点指出,“价格高涨的根本原因是减反政策导致的产量减少。想要降低价格,应该废除减反政策。”
米价暴涨92.1%,超市再限购
自日本政府从3月18日开始正式向市场投放储备米以来,日本民众一直盼着米价回落,却未能如愿。
日本农林水产省2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5公斤装大米均价为4220日元(约合人民币214.12元),折合人民币约21.41元/斤,创下了有统计以来的最高纪录,已连续16周创新高,并超过去年同期的两倍。
由于大米缺货,在日本全国范围内,多家大型连锁超市再度祭出了“限购”、提价、以小袋装出售等应对措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实地走访发现,4月15日以来,在日本福冈县,Sunlive、Reganet Cute等连锁超市相继贴出了“每家限购一袋”的告示,甚至有部分超市门店的大米货架近乎“空空如也”。
一位居住在东京的华人告诉记者,“我们家附近的超市最近开始每家限购2袋大米。”

(图片说明:日本福冈县北九州市Sunlive超市的大米货架上,仅有少量2公斤装的大米在售。陈嘉玲拍摄于2025年4月21日)
“5公斤装大米,上周日来有一两袋在售。今天再过来,已经没有5公斤装的,仅有少量2公斤装的。”住在福冈县北九州市的一位留学生告诉21记者,自己常去的超市出现了大米缺货情况。
据了解,该店5公斤装大米的价格为4280~4980日元(约合人民币221.66~257.91元),折合人民币约22.16~25.79元/斤;2公斤装大米的价格为2080~2480日元(107.72~128.44元),折合人民币约26.94~32.11元/斤。也就是说,对比一周前,每家一次能买到的米不仅变少了,且米价仍在不断上涨。
正在购物的一位50多岁家庭主妇无奈地说:“已经放弃希望了,感觉米价短期内不会下降。”
实际上,自去年入夏以来,日本遭遇了大米供应紧张、部分店面大米上架仅几分钟就被抢购一空、超市限购的“令和米骚动”。去年9月新米上市后,供应紧张局面一度有所缓解,但米价持续高企。
在日本亚马逊网站上,记者此前曾分别在去年11月中和今年1月底购买过一款30公斤的大米,价格分别是17580日元(约合人民币823元,按当时汇率为100日元/人民币:4.6847)和19500日元(约合人民币910元,100日元/人民币:4.6709)。近日,该款大米的链接显示无库存并停售。该网站上其他商家在售的30公斤大米价格为25980日元(约合人民币1338元,100日元/人民币:5.1490)。
在超市缺货、米价高涨的情况下,越来越多日本消费者甚至把目光投向了韩国、印度和泰国等亚洲国家,在出国旅游的时候“海淘”大米带回国。记者注意到,社交平台上,一些日本人还“晒”出从韩国“背米”回国的经验,介绍通关所需材料、手续和费用等,有人一次性带回多达20公斤大米。
韩国农水产食品流通公社数据显示,截至4月21日,韩国20公斤大米的零售均价是55739韩元(约合人民币285元),按每公斤单价计算,相当于日本大米价格的三分之一。据央视财经报道,韩国农林畜产检疫部表示,今年前三个月,大米出口检疫证明的发放数量和涉及重量均已超过去年全年。仅在3月,就有1250公斤大米获得检疫证明,是去年同期的约78倍。
而由于本月26日起日本春假到来,预计出国旅游人员将增多,据媒体报道,东京成田国际机场植物检疫中心官员还提醒民众,“海淘”大米要想入境,必须有相应检疫许可。
储备米投放为何不见效?
面对米价的居高不下和民众的期望,江藤拓4月22日在内阁会议后的记者会上表示:“我感到责任重大,非常抱歉。”
为了应对米价高涨,4月23日,农林水产省开始了第三批政府储备米的投标,数量为10万吨,并计划在7月前每月都向市场投放储备米。此前,日本政府已在3月份分两次向市场投放了21万吨储备米。
但目前“仍未见流通量显著增加或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况”,有言论称储备米的释放没有产生消费者所期待的效果。长期的米价高涨持续压迫着家庭经济,农林水产省应该找出迄今为止存在的问题,采取一切措施稳步控制大米价格。那么,储备米投放为何不见效?后续持续投放能否改善米价高涨的局面?
对于储备米投放效果不佳,投放时机是首先遭到日本民众质疑的一个关键点,大量接受调查的受访者指出这一举措“太慢”或“相对较慢”。实际上,在去年“米荒”初期,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曾呼吁投放政府储备大米,但农林水产省以投放储备米恐对大米流通造成影响为由拒绝。直至今年3月,日本政府终于向市场投放21万吨库存大米。
其次,米价持续高涨的另一因素是流通停滞,发放的大米无法流通至消费者手里。农林水产省4月18日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3月30日,零售商的储备大米流通量为426吨,仅为3月初首次释放的储备米(约为14万吨)的0.3%。对此,农林水产省解释称“虽然没有特定的瓶颈,但销售合同、包装、物流等各有需要时间”。
此外,市场投机行为也是备受“责难”的原因之一。不过,对于“有以投机为目的的商家”等说辞,有受访行业人士认为,投机行为存在,但影响很小,问题的根本仍在供需本身。
“此次大米价格的急剧上涨,部分原因在于政府误判了大米的供需动向。”瑞穗研究与科技调查部高级经济学家服部直树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3月份虽然释放了21万吨的储备大米,但相较于日本全国稻米的供需缺口,这一规模仍显不足。此外,由于储备米的流通渠道有限,目前在零售终端上尚未真正大量铺货,因此在现阶段价格抑制效果尚未明显显现。
“在解释市场上的价格波动时,通常首先会关注该商品的供需关系。而在本轮米价高涨的讨论中,舆论更多指向了‘流通停滞’‘投机炒作’等因素,供需基本面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茨城大学助理教授、日本农业经济学专家西川邦夫近日撰文分析道,日本大米的供需错配达44万吨,而这一问题早在2023年已有伏笔。
西川邦夫指出,2023年日本政府设定的生产目标为669万吨,低于当年的需求预估680万吨,实际产量更低,仅为661万吨。基于过去需求每年下降约10万吨的趋势,日本政府设定了保守的生产目标。但真实情况却背道而驰,由于疫情结束后餐饮外食需求恢复、访日游客增加等因素,实际需求为705万吨,比政府预测值高出25万吨。19万吨的供应缺口和25万吨高出预估的需求,合计出现44万吨的“供需缺口”,这一缺口大约相当于超市平均1.8个月的销售量,足以导致“米荒”局面。
“价格高涨的根本原因是减反政策导致的产量减少。想要降低价格,应该废除减反政策。”在农林水产省前官员、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研究主任山下和仁看来,在调控政策的影响下,日本大米产量逐年减少,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稻米品种培育计划也陷入停滞,一旦需求增加就很容易出现短缺。
对于米价何时才能稳定,服部直树表示,预计今后储备米的投放将进一步推进,加之2025年产的新米产量预计将有所增加,因此最迟到今年的收获季节(大约9~10月),供需缺口有望得到缓解,大米价格也将逐步趋于稳定。
“工资上涨被大米吞噬”
“大米是生活必需品,容易影响消费者对物价的切身感受,从而促使消费者更倾向于节约开支。”服部直树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进一步分析指出,这将抑制消费的恢复,对日本经济带来负面影响。若餐饮业等行业的大米成本上升,为了应对成本压力,可能会抑制人力成本的提升,从而削弱整体加薪的势头。
日本总务省4月18日公布的报告显示,今年3月份,日本去除生鲜食品后的核心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升3.2%至110.2,连续43个月上涨。其中,大米价格同比上涨92.1%,创1971年有可比数据以来最大升幅,连续6个月创新高。
“工资上涨被大米吞噬。”有市场人士认为,当前日本无法摆脱物价上涨、工资增长跟不上的局面,这也是个人消费低迷的一大因素。根据厚生劳动省公布的每月劳动调查统计(速报,员工5人以上),今年2月份,除去物价波动的影响,实际工资同比下降1.2%,已连续两个月下降。
米价高涨还正在进一步影响日本央行加息路径。上周五,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表示,若潜在通胀如期加速逼近2%的目标,日本央行将继续加息。植田和男称,将继续为实现通胀目标实施货币政策,食品价格对通胀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果经济展望实现,央行将加息。据了解,日本央行将于4月30日至5月1日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并公布经济预测。
对此,有市场分析观点认为,从日本上个月消费者通胀指数来看,较大部分原因是大米价格的大幅上涨。通胀持续高企支持日本央行进一步加息的立场,但美国关税政策为日本经济前景蒙上阴影,使得货币政策走向更趋复杂。
野村证券分析师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随着美国关税的逼近,日本的GDP可能面临下行压力,并限制日本央行的加息空间。该报告将日本央行从现在到2027年3月的加息预期从两次下调至一次,预计日本央行只会在2026年1月加息一次。
野村证券还预计,由于美国的关税,日本在2025年7月至9月的季度实际GDP环比增长将“接近于零”。因此,野村证券表示,作为滞后指标的工资增长可能会在2026年春季工资谈判前后面临下行压力。这可能会使日本央行在2026年的紧缩期间或之后更难加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