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庞大的劳动力基数决定了职业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当前传统职业病的防治任务依然繁重,新的职业健康损害也亟待防治与控制。
4月28日,国家卫健委职业健康司副司长李军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噪声超标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特别是矿山、机械制造等行业风险较高。尘肺病、噪声聋等传统职业病的防治任务依然艰巨,小微企业职业健康保护基础亟需加强。
职业病目录新增两个类别
中国的职业病防治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初步探索到逐步完善的发展历程,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从国家卫健委历年发布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可以看出,全国报告的新发职业病病例数从2013年的26393例下降到2023年的12087例,降幅达54.2%。
传统职业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一些不良作业方式和工作压力所导致的劳动者的生理、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
据李军介绍,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国家卫健委对职业病目录进行了调整。在这次调整中,新增了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和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两个职业病类别。此次调整后我国法定职业病总数为12类135种,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也将于今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
中国疾控中心职业卫生所所长孙新表示,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新增了腕管综合征,主要是在工作场所中由于长期受力、重复劳动、不良的工作姿势、重体力劳动和震动引起的以肌肉、骨骼、神经系统损伤为代表的一类疾病。职业性腕管综合征通常发生在一些高强度或高频率手腕部活动的劳动者中,特别是制造业生产流水线上从事重复作业和用力的劳动者,如装配工。
“这类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手腕部长时间重复作业或用力作业引起的手部正中神经区域出现感觉或运动障碍,导致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出现麻木和疼痛,部分患者会出现前臂疼痛,严重时还会出现大鱼际肌萎缩,造成拇指功能障碍。”孙新称。
目前,国家针对新发职业病种类的防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用人单位要改进工艺技术和装备;合理组织安排岗位工作任务,特别是减少劳动者手腕部重复作业和用力操作的时间、负荷和频率。同时,对从事手腕部重复作业或用力作业的劳动者,要及时进行健康检查。相关配套标准已经发布。此外,还需加强宣传教育,特别是提高劳动者自身的防护意识。
噪音聋防治
噪音聋目前防治任务依然艰巨。
“尘肺等呼吸系统职业病的新发病例呈下降趋势,但病例数仍处于首位。职业性慢性、急性化学中毒在过去占比较高,现在呈下降趋势,而物理因素导致的职业病呈上升趋势,2017年的数据比2008年增加了102.39%。此外,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如噪音聋,目前已处于第二位。”一位职业病专家表示。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显示,据估计,到2050年,将有近25亿人(每4人中就有1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其中至少7亿人需要康复服务。其中,16%的听力损失可能是由于在工作场所接触高水平噪声造成的。
据李军介绍,2024年,国家对近7万家用人单位的50万个重点岗位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现场检测。从监测结果来看,噪声超标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特别是在矿山、机械制造业这些行业的风险比较高。尘肺病、噪声聋等传统职业病的防治任务依然艰巨。小微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职业健康保护的基础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孙新此前发表在《中国疾控动态》的“中国的职业噪声暴露与工人健康”一文显示,2001年至2019年中国诊断和报告的职业性噪声性耳聋新病例数逐年上升。研究人员对6557名汽车行业工人进行的横断面调查数据显示,28.8%的工人患有高频噪声引起的听力损失。一项对来自交通运输、采矿业和典型制造业共71865名工人的分析显示,中国疑似职业性噪声性听力损失的患病率为21.3%,其中30.2%与高频噪声性听力损失有关,9.0%与语频噪声性听力损失有关,5.8%与噪声性耳聋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