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唐唯珂实习生周家怡广州报道
广交会一开,广州街头瞬间变成“小型联合国”。来自中东的土豪、拉美的采购商、印度的电子产品经销商,不仅来谈生意,更把广州当成了“购物天堂”。他们挤地铁、打滴滴、砍价扫货、打卡奶茶店,用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拉动本地消费,让商家们笑得合不拢嘴。
外国友人之所以在广州秒变“扫货达人”,利好政策、商家折扣、服务这三个因素功不可没,其有效结合的结果威力十足。
根据国家移民管理局政策,来自54个国家的客商持有效国际旅行证件和联程客票,经广州南沙客运港入境可享“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其间可自由开展商务活动、参展洽谈及文旅考察。
4月27日,六部门下调离境退税起退点,境外旅客同日同店购买退税物品金额达到200元人民币,且符合其他相关规定的,可以申请办理离境退税。
其次是“广交会专属福利”——老外们拿着参展证件去品牌店能叠加折扣,再加上一些品牌店正在促销季,多种优惠叠加之下,换谁谁能不心动?
以前外国消费者担心在中国刷卡麻烦,现在微信支付推出“外卡内绑”的服务,直接解决痛点,不管是欧元卡、美元卡,绑定后扫码就能付,连广交会现场都有服务台教怎么操作。
万国奥特莱斯阿迪达斯的店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外国消费者都是晚上来,白天要倒时差,一到晚上店里大部分都是外国人,感觉自己像出国了,他们像本地人,自己才是外国人,而普遍购买力都超强,都是大包小包满载而归。
化身购物狂
这些外国客商个个都是“人肉代购机”,尤其钟爱奥特莱斯和批发市场。商场里,各种肤色的外国友人穿梭于各个品牌店铺之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拍摄于广州万国奥莱,外国来访者正在购物)
来自非洲的客商们,成群结队,扛着大袋小袋的斐乐运动服,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欧洲的采购商们也毫不逊色,金发碧眼的“小姐姐”们手里提着耐克鞋盒,逛起了UR,在过道上兴奋地交流着。东南亚的商人则抱着叠得整整齐齐的G2000衬衫,仔细地检查着衣物的细节。
恰逢奥特莱斯的NIKE店搞周年庆,4件折上再5.5折的优惠让外国友人们“买红了眼”。原价399元一件的运动背心,打完折只要54元一件,这让他们纷纷拿起衣服往身上比划,用不太熟练的中文和店员交流着尺码和颜色。
除了万国奥特莱斯,三元里皮具城成为外商“扫货”的第二战场。广交会志愿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有不少外国人向她询问三元里应该怎么去。
一位巴西客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享:“20元的牛仔裤、原创设计的手袋,价格优势太诱人!” 小红书上的“批发市场攻略”笔记超80万篇,甚至有外国博主专程飞来广州“代购”。还有中东客商拿着计算器和老板“数字博弈”,“50?No!30!”最后大包小包拎走十几件T恤。
更有外国消费者被目击在维多利亚广场的优衣库旗舰店“一筐筐地买”;北京路上的耐克旗舰店内,塞满试穿的外国客人;太古汇的化妆品柜台也被试用的外国消费者包围。
他们的购物清单上除了衣裤鞋袜,也囊括了电子产品——小米手机、华为平板,这些国货品牌尤为受欢迎,更有一位印度客商直接买了5台。他们的购物清单堪称“全球采购指南”。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拍摄于广州,外国客人在华为店选购)
一位广交会志愿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外国客商都认为这边的鞋子、衣服都比自己国家便宜,还有那些小玩意、手机壳、文创产品,他们会买一堆,还有小米、华为的国产手机品牌,他们也爱买。
前述志愿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有个拉美大叔买了20个手机壳,说回国能翻倍卖!”商家们都乐开花:“以前怕库存积压,现在怕货不够卖!”
而名创优品、泡泡玛特这类本土品牌也成了他们的新宠,盲盒、IP挂件销量激增,甚至有摩洛哥客商表示:“虽然不知道这些玩具的IP是什么,但看起来很酷!”
除了这些购物好去处,也有很多参展的外商会让志愿者推荐一些老店,希望走街串巷去发现不同的风景。
老外们来广州没多久,更是摸透了本地人的“省钱秘籍”,在交通出行上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更愿意像本地人一样精打细算,把广州的地铁、网约车、租电动车玩得明明白白。
广交会期间,三号线、五号线、八号线成了外国客商的“国际专列”,他们熟练地刷着支付宝乘车码进出站,甚至比一些本地人还熟悉换乘路线。一位广州市民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有个非洲小哥问我‘体育西路站怎么换乘’,我还没反应过来,他已经指着指示牌说‘是不是往这个方向?’”“地铁又快又便宜,地图软件一查就能找到路。”
除了地铁,网约车也是老外们的出行首选。“我在网约车平台打车才30块。”有不少客商表示,网约车打车不仅明码标价,还能用优惠券。
从早茶到奶茶
广州的美食,彻底征服了这些“外国胃”,也拉动了一波餐饮消费。
早茶店里的印度家庭熟练点着虾饺烧卖,阿拉伯大叔在糖水店纠结“绿豆沙还是双皮奶”。广州天河区一位知名连锁茶楼的服务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现在外国客人点单都不用我们推荐了,连‘凤爪要配辣椒酱’都知道!”
在正佳广场的喜茶门口,排队的人群中总能听到各国语言的讨论。沙特商人Ahmed举着喜茶的一杯多肉葡萄饮品自拍:“这个紫色饮料在我们国家要卖双倍价钱!”而“平价之王”蜜雪冰城更成了“流量密码”,不少老外组团来打卡4块钱的冰鲜柠檬水,笑称这是“性价比之王”。
深井烧鹅、杨枝甘露……每天换着花样吃,有客商甚至专门记了美食清单。不少餐厅老板发现,老外们点菜比本地人还熟练,有的连“走糖”“飞冰”都会说!
前述广交会志愿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在本次来参展的商家中,有不少的人数选择住在小北附近。因为附近的菜系比较丰富:新疆菜、清真菜……而小北的清真餐厅更是被中东和印度客商挤爆,“新疆菜、羊肉串,味道和家乡一样!”
这些客商不只是来几天就走,很多人慢慢摸透了广州的生活节奏。
而部分预算高的客商多住在珠江新城、越秀福朋喜来登酒店等热门景点附近,广州亚洲国际大酒店的工作人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广交会期间,其酒店接待的入境游客约在85%以上。
这些外商虽住在繁华路段,但晚上照样跑去大排档吃夜宵。北京路、上下九、广州塔……他们拿着手机导航自己逛,甚至能带迷路的本地人找路。“Alipay太方便了!”一位非洲客商说,现在连街边买水果都扫码支付。
从扫货到吃喝,这帮外国客商把广州玩出了新高度——砍价用计算器、交通靠地铁、吃饭靠大众点评,临走还得塞满行李箱。
本地老板们又喜又愁:“生意是好了,但烧鹅快卖断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