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4-28 12:44:30 股吧网页版
商业卫星制造提速 数据潜能如何解锁
来源:中国证券报

  原标题:

  “每天下线一颗星”

  商业卫星制造提速数据潜能如何解锁

  本报记者王婧涵杨洁

  “采用脉动式柔性生产工艺后,我们的卫星工厂目前产能达到了每年300颗,基本做到每天下线一颗星。”格思航天副总经理文枚金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通过12个核心工位的模块化生产,现在卫星制造就像汽车流水线一样。随着二期工厂项目的签约落地,公司的产能还会进一步提升。”

  随着我国商业航天领域的不断发展,卫星制造产能快速提升,大规模的卫星星座组网也逐渐展开。行业人士表示,目前国内在册的卫星星座有约100个,多数为商业航天星座。其中千帆星座等大型星座计划部署的卫星超过万颗。如何让这些卫星数据更好地发挥价值,成为了行业下一步关注的重点。

  智能化模块化助力卫星量产

  “传统航天生产大多需要人工全程参与,造一颗星需要一年或是几年时间。现在我们通过引入航空及汽车工业的柔性智能化产线理念,采用脉动式柔性生产工艺,把卫星制造划分成12个核心工位模块,产能获得了大幅提升,能更好地保障商业航天的发展。”文枚金表示。

  赛迪研究院报告指出,中国商业航天领域正处于快速健康成长阶段。当下“星箭场测用”链条上的企业陆续挺过从0到1的技术研发突破过程,商业卫星制造已经进入了量产新阶段。

  以我国首个进入正式组网阶段的巨型低轨商业卫星星座千帆星座为例,自首批“一箭十八星”组网卫星于2024年8月6日发射,到2025年3月12日第五批组网卫星发射,千帆星座的在轨卫星数量增至90颗。

  作为千帆星座卫星的主要制造商之一,格思航天目前年产能达到300颗卫星,随着3月公司投资12亿元的二期工厂项目落地签约,公司未来将具备吨级以上卫星年产150颗,吨级以下卫星年产600颗的产能。

  银河航天也表示,卫星智慧工厂中的智慧大脑和柔顺灵巧手臂让卫星研制周期缩短了80%,公司已具备2000公斤以下卫星制造能力,可以实现年产百颗中型卫星。

  国海证券研报表示,截至2025年2月19日,我国在轨卫星数在各国中排名第二。基于国际电信联盟(ITU)对申报卫星发射时效的要求与我国星座规划,预计2024年至2030年将成为中国低轨卫星发射的集中窗口期。预计至2030年,我国商业航天上游卫星制造市场价值空间为3688亿元-4637亿元,前景广阔。

  发掘细分应用场景

  卫星批量生产发射的同时,卫星应用正逐步向多场景、多行业、国际化扩展。目前,卫星数据以通信、导航、遥感为主要应用方向。其中,通信业务以国内几大运营商为核心展开,导航方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拥有资源、性能上都有很大优势,因此不少企业选择遥感或更细分、具有未来感的场景进行差异化发展。

  赛迪研究院商业航天首席研究员杨少鲜表示,卫星应用场景未来将经历从G端到B端再到C端的发展历程,卫星通信有望成为智能手机、电动汽车等智能终端的标配,通导遥一体化、天地融合、国际化拓展将更有成效。

  围绕千帆星座,垣信卫星正努力打造一个全面开放的运营生态。

  垣信卫星高级副总裁陆犇表示,未来千帆星座将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低延时、高速率、高可靠性的卫星(宽带)互联网服务,解决沙漠、海洋、戈壁、高空、山区等地面通信网络无法覆盖、断续覆盖地区的互联网接入问题,为交通运输、智慧城市、智慧农业、应急救灾、低空经济等领域提供高速、实时、安全、可靠的服务及解决方案。

  在今年4月24日举办的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上,垣信卫星还与泰国国家电信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以深化商业航天及低轨卫星互联网业务合作为基础,携手推动泰国数字经济发展。

  云遥宇航则表示,公司瞄准气象赛道发力,计划以90颗自主研发的气象卫星组成“云遥气象星座”,其中包括72颗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和18颗低倾角轨道卫星,并在2026年底前全部完成组网。

  届时,云遥气象星座将形成全球高分辨率、高精度、全尺度的大气层、电离层探测系统,可获取全球范围内大气掩星和电离层掩星观测数据,实现对大气层、电离层和降水的三维探测,提升气象监测精度。

  再向长远看,太空旅游、商业探月等场景也正从科幻成为现实。杨少鲜表示,眼下太空新基建时代已经开启,多种航天新业态出现萌芽,太空旅游、商业探月有望在5-10年内实现政策突破、迈向试验验证或商业运营初期。

  让卫星数据发挥最大价值

  多位行业人士也表示,与卫星所收集到的数据相比,目前客户对卫星数据的使用只占到总数据的很小一部分。

  有企业表示,当前商业航天领域供需针对性不强,相关产品及技术的转化率还有待提高,希望能够建立多维市场交易平台,在更多重大项目申报、资源获取方面获得支持和参与机会,通过企业合作和政策支持,促进商业航天应用落地。

  “公司的高光谱卫星产品采用高光谱遥感技术,单张遥感相片所包含的数据可能是传统光学相片的几百倍,能够提供大量信息,在如危险气体监测等领域都有较好的表现,目前看这些卫星数据应该有更大的应用空间。”中科西光航天副总经理王彦添告诉记者。

  一苇宇航创始人兼CEO邢若粼表示,当前商业航天产业面临的核心问题是计算产品很难找到高价值应用场景。空天计算与智能产业上游偏向先进制造业,定制化程度高,难以提供相对通用化的硬件环境;下游数据应用依托于软件,但行业未形成类似互联网产品基于开源协作的生态。

  在难以“向外求”的情况下,应当“向内求”,重新思考计算产品应有的形态。邢若粼表示,从计算产品层面,企业应尽可能满足多价值场景的需求,定义通用化、标准化的产品;在应用生态方面,应打造开放的软件生态基座,促进空天商业软件发展。

  多家企业表示,将通过产业链合作持续推进商业航天的市场化发展。

  “我们所说的航天领域的市场化,核心是航天技术的商业化应用,这就涉及技术如何找到市场和市场如何找到技术两个方面。”陆犇表示,“在需求对接方面,我们会在商业航天落地应用过程中整合远、中、近期市场需求,并基于这个目标进行相关机制、供应链、生产线的配套。”

  “商业航天能带动的市场比我们想的更大。卫星获取的大量数据还将拉动算力存储等市场发展,在日常经营中,我们也和多个数据中心合作,一起推动新型航天基础设施的完善。”王彦添表示。

  长光卫星科研部部长韦树波表示,未来商业航天一定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公司将与上下游企业一起,持续推动产业链协同、产学研联动及产业生态构建。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