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开展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会议指出,近年来通过深入开展碧水保卫战,我国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大力推进河湖生态保护与建设。要狠抓源头治理,以大江大河、重要湖泊为重点,加强监测溯源,严防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超标排放。要健全长效机制,坚持疏堵结合,引导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改造,支持地方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增强全民河湖保护意识,营造共建共享美丽河湖的良好氛围。
近些年来,我国的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环境部资料显示,2024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流域及西北诸河、西南诸河和浙闽片河流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92.4%,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3%,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浙闽片河流、长江流域、西北诸河、西南诸河、珠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水质为优;辽河、淮河、海河和松花江流域水质良好。
未来该如何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会议提出要“坚持精准治污”“狠抓源头治理”“健全长效机制”等重要内容。
精准治污离不开智慧化管理。当前,不同城市环境治理在智慧化进程中的基础和进度差异较大。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智慧环保事业部总经理黄绵松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未来可以分三步走。
一是构建标准体系,奠定管理基础。系统化盘点现有环境基础设施资产,梳理整合已有的各类相关标准,形成一套初步的、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资产标准体系,为后续资产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利用提供便利。
二是优化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明确各部门在环境基础设施资产管理中的职责,建立分级管理、权责一致的监督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
三是推动逐步完善,争取多方支持。秉持渐进式发展理念,优先聚焦城市生活污水治理、重点河道水质监测等关键领域,依据实际需求循序渐进地拓展功能模块。同时,积极争取政策扶持与专项资金支持,为后续工作推进提供坚实的资金后盾。
企业需要重点做好水污染的防治工作。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水环境的保护离不开全生命周期的监测,这类监测需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包括AI、物联网等技术。过去不少企业仅在工厂排污口安装传感器进行简单监测,未来需强化物联网等监测手段。此外,企业要对污水排放承担更高的成本。而对于污水回收,也应当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包括配套政策、补贴以及金融支持,有鉴于我国的用水企业数量庞大,未来还需要依托法律政策加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