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广州公布一季度经济数据:
地区生产总值7532.51亿元,同比增长3.0%。
一组“稳进”数据,体现四大积极信号,一系列政策加力显效。在全球经济暗流涌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关税战贸易战阴云密布等多重压力之下,广州一季度GDP增速比去年全年加快0.9个百分点,经济大盘“稳”的态势不断巩固,这份开局“成绩单”的含金量仍在不断上升——汽车制造业在深度调整期交出“产销双升、动能焕新”的答卷;服务业以超七成GDP占比筑牢经济“压舱石”;“芯”品产值飙升、低空经济蓄势“高飞”;外贸进出口总值连续三个季度正增长,人流如织的广交会将一批又一批“中国智造”从珠江之畔推向世界各地……
虽“浪高千尺”,广州正以“稳进”之态,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以高质量发展为全国经济增长注入更多“确定性”。
稳汽车产业正逐步走出深度调整期
调整、阵痛、蓄力……过去一两年,这些词汇经常用于描述广州汽车产业。不过,从广州经济“一季报”看,“稳”的新信号正在广州汽车产业中显现。
一季度,广州汽车产销两端同步改善,新能源车产量实现自去年5月以来累计产量增速首次转正,同比增长0.7%;汽车制造业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增加值比上年全年降幅收窄11.8个百分点。汽车类商品零售额降幅也明显收窄,其中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5.0%,3月当月零售额增速达21.1%。
经历了风浪之后,多家广州汽车企业的产销均在回暖。
今年3月,广汽集团汽车销量为17.39万辆,环比增长76.2%;广汽集团今年一季度产量达411205辆,同比增长2.09%。同期,小鹏汽车共交付新车33205辆,同比增长268%,连续5个月交付量突破30000辆。值得一提的是,小鹏汽车第一季度累计交付新车共94008辆,同比激增331%,夺下造车新势力一季度交付量冠军。
广州汽车产业的回暖早有迹可循。2025年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广州提出与华为等民企一起“闯”,联手打造汽车新品牌;与丰田、本田等外企一起“创”,协力推动合资车“接电、触网、增智”转型,实现强强联手、互利共赢。
放眼长远,广州汽车产业的未来不止于整车制造业,全产业链的补齐补强还将持续重塑广州汽车的竞争力。
一方面,用于新能源车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在一季度产量倍增,在此趋势有力带动下,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投资在前两年“快跑”的基础上,今年一季度仍然延续35.6%的增速,自2023年起连续两年实现30%以上的增长。
另一方面,广州的智能驾驶管理经验也在不断积累。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开放智驾测试道路1298条,累计单向里程约2500公里。今年2月28日起,《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条例》正式实施,广州在打造智车名城的发展之路上发起了新一轮“冲刺”,从“汽车之城”走向“全球知名智车之城”的决心可见。正如文远知行副总裁黄烨华所说:“广州一直敢为人先、先行先试,具有政策优势,帮助我们探索自动驾驶、场景应用,技术创新。广州愿意倾听企业的呼声,并一起解决行业遇到的痛点、难点和卡点,我相信广州未来会从智车之城成为名副其实的‘自动驾驶之城’。”
除了汽车产业,广州工业的新旧动能转换也在持续“快进”。据统计,广州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7.3%,连续24个月两位数增长,在上年同期高速增长基础上继续较快增长20.6%。高技术制造业中,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航空航天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32.4%和28.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通用设备制造业完成投资分别增长13.7%和11.0%。
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广州经济大盘“稳中求进”的态势必将更加巩固。
撑服务经济量质齐升筑牢“压舱石”
占广州GDP的比重超过70%的第三产业,对广州经济有着超级“压舱石”的作用。今年1—2月(错月数据),全市规模以上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1%。一季度,第三产业对广州GDP增长贡献率超九成。
在经济增长结构性分化形势下,服务业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从传统业态切入新兴赛道,正以“量质齐升”的姿态,托举起整个城市经济穿越周期的底气。
在珠江之畔的广州大剧院,热门剧目开票即售罄已成常态;而在城市的另一端,宝能国际体育演艺中心场场座无虚席,单场演唱会就能吸引上万名观众,其消费辐射力远超传统文旅项目。
当年轻人“为一场演唱会赴一座城”成为新风尚,广州正以“演艺经济”撬动服务业提质发展的新杠杆。今年1—2月(错月数据),广州文化体育娱乐业以12.1%的同比增长迎来“开门红”。
“演艺经济”活力四射,“食在广州”热度不减,“银发经济”蓬勃发展、电影市场稳步回暖……两位数的增长,背后透露出品质服务的升级之道:从传统被动接受服务到沉浸式体验,从单一消费到复合业态,广州正重构着服务业的“体验经济”逻辑。
在广州,第三产业早已突破传统服务业范畴,代表更强专业性、更高创新活跃度和产业融合度的现代服务业,正以“黑马”姿态重塑制造业新格局。从广州科技服务领域的数据来看,乘势而上态势明显:1—2月(错月数据),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7.6%;技术推广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中介服务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2.6%、10.3%和28.0%。“穗式孵化”不断打造科技服务新范式的同时,也折射出广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
在广州勾勒出的“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制造业与服务业“两业融合”并非简单“做加法”,而是进行价值链条上的双向渗透与深度重构。向着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笃行不怠,广州将一以贯之。
新 “AI+”破圈赋能打开增量空间
2024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围绕这一热点的讨论很多,但真正进场一试身手的“勇者”却不多,广州正是其中之一。一季度,广州“AI+”行业破圈赋能,为数字经济增长打开新空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达到30%。
在这30%的贡献率中,“芯”产品功不可没:集成电路制造、显示器件制造增加值分别增长28.2%、22.1%,集成电路圆片、液晶显示模组、逻辑芯片、模拟芯片等相关产品产量均增长20%以上。从增长势头看,广州正以“芯”产品抓住数字制造的“牛鼻子”。
数据增长来自广州“芯”企业的动作不断。去年6月,全国首条、全球第二条12英寸智能传感器晶圆制造产线在增芯投产,彼时增芯科技总经理张亮表示,项目预计2025年底能达到月产2万片的目标。去年12月28日,粤芯半导体新建12英寸集成电路模拟特色工艺生产线项目(三期)通线,三期项目总投资162.5亿元,采用先进的180—90nm制程技术,打造工业级和车规级模拟特色工艺平台,预计新增月产能4万片晶圆,达产产值约40亿元。
产业集聚是广州芯片行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一核两极多点”的产业布局正在显效。以著名的南沙“芯片一条街”为例,从衬底外延、芯片制造,再到封装测试,都可以在这一条街上找到。芯粤能半导体研发副总裁相奇曾对记者开玩笑说:“如果有汽车主机厂在我们这,我们走路就可以把芯片安装上车了。”
无论是产能爬坡,还是创意落地,都意味着,以广州“芯”产业为代表的“数字产品”正迸发新动能。
一手向“芯”,一手向“天”。广州一季度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4%,民用无人机产量增长47.6%。两位数增长固然可喜,但更令人期待的是,为打造“天空之城”,广州已在进一步蓄势聚能。
目前,亿航拿下全国第一批载人类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OC);小鹏汇天的全球首个现代化流水线大规模量产飞行汽车工厂近日获得12.6亿元的银团贷款;广汽集团旗下飞行汽车品牌高域也在近日完成了从技术论证到产品落地论证的全过程,并已开启适航审定,即将落地量产。
活出口消费共振激发经济新脉动
在广州,出口与消费两股力量正交织出蓬勃生机——外贸出口引擎长鸣,消费市场热浪翻涌,共同为城市经济开局奏响活力迸发的交响曲。
4月15日,有着我国外贸“晴雨表”和“风向标”之称的第137届广交会在广州琶洲如期开幕。目前,第137届广交会第二期已圆满结束,截至4月27日,已有来自全球219个国家和地区的224372名境外采购商到会,创同期历史新高。
今年一季度,广州外贸表现亮眼——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2942.99亿元,同比增长17.3%。其中,出口总值1917.19亿元,大幅增长30.6%。广州海关表示,一季度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已连续第3个季度实现正增长。
“风浪越大鱼越贵”,在全球经济深度重构、关税战加剧市场波动性的当下,第137届广交会人流如织,一季度出口逆势上扬,反映了广州外贸韧性十足。
若外贸基本盘稳中有升是其“形”,那么外贸结构持续优化则是其“势”。一季度,大到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小到计算机集成制造、新材料、生物等高技术产品,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中国智造”正从广州走向世界。
着眼扩内需,广州市正以“以旧换新+消费券+促销活动”打出一套组合拳,广货国货消费、新型消费、入境消费等相继迸发。一季度,广州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12.70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3月当月同比增长8.6%。限额以上单位零售商品中,通信器材类、新能源汽车等购置换新补贴力度较大的商品消费加快回暖,零售额分别增长6.3%和5.0%;家具类消费需求释放,迅猛增长2.7倍。
当晨光熹微,“一盅两件”的广府茶楼升腾起抚慰人心的“烟火气”;当夜幕降临,广州塔下珠江游船穿梭,琶醍酒吧街人声鼎沸;当广州南沙港、白云国际机场等大型枢纽货如轮转、客似云来;当百万英才“南下”而来注入新鲜血液……这或许就是广州千年商都生生不息、永葆活力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