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何奎
2024年是金融业做好“五篇大文章”的首个完整答题之年。上市金融机构做好“五篇大文章”的成绩在年报细节中体现——相比2023年年报的概述,2024年年报大多列成专栏、专题介绍推进情况。
在金融“五篇大文章”中,养老金融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上海证券报记者梳理2024年年报发现,上市金融机构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从做大养老金规模、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加大养老产业金融支持等多方面着手,做好养老金融的“时代答卷”。
养老金规模普遍大涨
守护老百姓的“养老钱”是金融机构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的职责和使命。2024年,上市金融机构养老金规模均实现快速增长。
工商银行在年报专栏中披露,养老金融业务方面,截至2024年末,该行各类养老金管理规模近5万亿元,相较2023年末增加约9000亿元;养老金托管规模3.3万亿元,较2023年末增加约5000亿元,保持行业第一。
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等多家银行养老金托管规模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截至2024年末,中国银行养老金受托管理资金规模约2590.91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约23.44%;农业银行养老金受托管理资金规模为3166.93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约24.6%。
作为养老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是居民养老金的重要补充。上市金融机构持续助力养老第二支柱发展,截至2024年末,中国平安企业年金投资及受托资产规模较2023年末增长约14.02%;中国太保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管理规模超7400亿元。
在我国养老“三支柱”体系建设中,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起步较晚,不过,2024年上市金融机构推动个人养老金开户数量增长取得明显成效。例如,工商银行个人养老金新开户数增长187%,交通银行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数实现翻倍增长,兴业银行个人养老金开户数增长约47.67%;此外,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在年报中均表示,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数量突破1000万户。
优化养老产品服务供给
在管理好老百姓“养老钱”的同时,金融机构还从养老产品和服务两个方面丰富供给,满足养老金融需求。
在我国“9073”的养老格局中,90%为居家养老,7%为社区养老,3%为机构养老。“金融、医疗和养老三大行业普遍面临着消费者需求日益增长与供给不足、标准缺失、服务参差不齐等结构性矛盾,亟须通过数字化创新和差异化服务实现突破。”中国平安在年报中表示。
在“金融+养老服务”方面,截至2024年末,中国平安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全国75个城市,上线数百项十维居家养老服务,超16万名客户获得居家养老服务资格。
近年来,为给老百姓提供更高品质的养老生活,保险机构大力投入建造的养老社区已经基本覆盖全国主要城市。截至2024年末,中国人寿已累计在14个城市布局17个机构养老项目;中国平安高品质康养社区项目已在5个城市启动;中国太保旗下太保家园已落地13城15园,交付床位数超8800张;新华保险在全国16个城市落地21家优质康养社区。
银行在丰富养老产品服务供给方面也在积极探索创新。例如,中信银行在年报中表示,该行丰富“金融+非金融”养老服务,围绕“自理老人、半自理老人、失能失智老人”等老龄群体需求,上线“养老社区、医疗健康、养老地图”服务功能,覆盖29个城市67家养老社区,并提供线下助医、家庭医生等服务。
金融“活水”浇灌养老产业
养老金融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与养老产业相关企业的携手合作,引金融“活水”支持养老产业发展也是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的题中之义。
在支持养老产业金融发展方面,银行业养老产业贷款规模实现大幅增长。交通银行在年报中表示,该行优化健康产业、养老产业和银发经济领域的信贷政策,支持“政府+担保+银行”融资服务模式,在上海创新推出“养老批次贷”,用好用足普惠养老再贷款政策工具。截至2024年末,该行养老产业贷款余额较2023年末增长38.84%。
2024年农业银行养老产业金融支持力度快速加强,截至2024年末,该行养老产业贷款余额约109.76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68%。
建信银行在年报中表示,该行将养老产业纳入信贷优先支持行业,创新推出养老服务贷款产品,引导信贷资源向养老产业倾斜;搭建“康养产业共享服务平台”,全方位支持健康产业、养老产业、银发经济发展。2024年,该行养老产业贷款实现较快增长。
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金融机构在积极发展养老金融的过程中,从战略目标、业务发展体系、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了较多探索,业务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未来,围绕老年人、养老产业和居民积累养老资产的需要,金融机构须更好地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强化专业机构建设,并且运用数字技术发展数字金融,提高金融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