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度提升至0.1毫米、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这是理想和蔚来这两家造车新势力最近分别发布的生产数据,这些成绩的达成,依靠的正是AI智能抽检这一“虚拟质检员”。
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为汽车智能化之路带来了全面变革。AI的应用已渗透到汽车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乃至用户体验全链条,推动行业向高效化、个性化和生态化方向转型。业内人士预测,2025年将是AI技术和汽车更深度融合的一年,汽车将向着“出行智慧生命体”的“最终目标”演进,不断催生“新物种”。而让人欣慰的是,在这轮技术重塑的浪潮中,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已占据前列位置。
AI赋能汽车生产研发效率提升
近日,蔚来新桥第二工厂开启新车下线无人驾驶驳运规模化运营,实现新车从总装车间出口到路试区的全流程无人驾驶转运,并通过AI智能抽检将冲焊环节精度提升至0.1毫米,标志着汽车工厂智能化迈上新台阶。
汽车制造领域已经成为AI最先落地的场景之一。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总工程师张晓彤指出,生成式AI与制造业的结合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它通过使用机器学习算法来生成新的数据、模式或行为,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产品质量和创新。
在汽车生产与研发方面,AI起到的“降本增效”作用越发突出。在质控把关上,理想汽车引入“连山数据监控平台”,通过AI对比螺栓拧紧过程的扭矩曲线,实时定位异常工序,新增“虚拟质检员”上万个,工厂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25%。
除了整车生产,在新能源车电池研发领域,AI的作用越发被重视。目前,人工智能正在成为全固态电池研发进程的重要加速器,将在材料筛选、设计工艺以及性能管理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一位动力电池厂商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过去,电池研发中材料配方、正负极以及电解质的选择都需要人工进行选配,花费时间非常长。人工智能将在动力电池材料选型、设计、开发方面发挥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则直言,全固态电池的研发必须要依靠人工智能。
AI提升驾驶性能与体验
“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化的要求从‘有没有’进入到‘好不好’的阶段,高度关注智能化是否‘好用’‘好玩’。”近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表示,下一阶段汽车行业将进入全面AI化竞争。当前,汽车电动化渗透率已超过50%,“AI+汽车”已成为各家车企的竞争之地。智能驾驶、AI助手、智能座舱、智能服务,在AI的赋能下,汽车成为“第二生活空间”的想象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今年,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的“黑马”DeepSeek席卷各行各业,也同样席卷了汽车圈。传统车机常因语音唤醒延迟或指令识别偏差影响体验,而DeepSeek可将语音响应速度从秒级压缩至毫秒级。目前,包括吉利、奇瑞等多家车企通过大模型优化语音助手,有效提升语音助手的智能交互与用户体验,使车辆的语音操作更精准。岚图汽车CEO卢放提到,用户与车机的关系将变为“朋友式对话”,无须记忆固定口令。
在驾控方面,AI也为汽车带来了新一轮的革命。智己汽车于上海车展正式发布“线控数字底盘技术”。该技术能使车辆根据环境感知实时调整运动控制,实现全地形驾驭自由。据悉,2026年,智己将实现灵蜥数字底盘全栈线控化,并结合AI大模型,达成预判式运动控制,推动智己汽车迈入“具身智能”新阶段。此前,蔚来、吉利、小米均已发布AI底盘相关技术,借助AI能力突破底盘的整体安全性、舒适性、操控性等能力上限。
未来,AI将推动汽车实现“千车千面”,使其从传统“工具”进化为智能“出行伙伴”。借助摄像头与传感器,AI可实时监测驾驶员状态,例如进行疲劳监测,并依据用户偏好生成个性化的驾驶特性。车内环境将具备自适应调节能力,系统能够基于生理状态监测自动调节空调等设备,无须手动干预。此外,结合实时路况、驾驶习惯及车辆性能,AI还能主动推荐最佳驾驶模式与路线规划。
未来:汽车形态的机器人还是机器人形的汽车?
比拼“智能化”的赛场不仅局限于车,人们对未来汽车的期待已经是汽车形态的机器人。
长安汽车首席智能驾驶技术官陶吉指出:“汽车是标准化的能够承载AI大模型物理世界的载体,未来可能有更多机器人的形态、具身智能的形态。”广汽集团副总经理高锐则表示,人形机器人与新能源汽车融合,将为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近日,广汽集团发布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GoMate是一款全尺寸轮足人形机器人,可在安防、康养、汽车后市场、物流、教育等场景实现广泛应用。广汽集团机器人研发团队负责人张爱民介绍,GoMate是广汽集团为未来生活打造的全新“智能工具”,GoMate整机在不同行业实现示范应用,2026年将完成整机小批量生产,并逐步扩展至大规模量产。
不只广汽集团,已有多家汽车企业涌入人形机器人赛道。小鹏汽车于2024年11月发布自主研发的AI人形机器人Iron。奇瑞汽车与AI公司Aimoga合作研发人形机器人Mornine,并为Mornine设定了在入门店做导购的角色。极氪、东风柳汽、比亚迪、蔚来汽车等车企与优必选合作,优必选Walker S系列人形机器人已进入多个工厂中实训。
作为当前科技产业的重要趋势,人形机器人与新能源汽车在技术、产业链、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等方面存在诸多协同点,两者呈现协同发展趋势。
“汽车生产供应链上约有60%的零部件可以用在人形机器人上。如此一来,通过大规模采购,能够在确保产品性能不变的前提下,大幅降低成本。”张爱民说。
“低空飞行器、人形机器人等新技术与智能新能源汽车加速融合,正在打破传统产业边界。”高锐表示,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科技的深度融合,预计释放超十万亿元市场空间,重塑全球科技产业格局。
观察:构建AI供应链生态国产供应商逐渐走向台前
在“人工智能+”成为汽车产业新战略机遇的背景下,汽车企业能否在未来产业中占据先机、实现“抢跑”,关键在于技术与供应链的“共振”,这使得AI零部件及“软硬件”集成,成为车企在智能化竞争中不可忽视的重点。国产汽车供应链商逐渐走向台前,开始掌握一定话语权。本届上海车展期间,智驾供应链企业的发布成为重头戏。
小马智行宣布其第七代车规级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方案正式全球首发,同时三款第七代Robotaxi 家族量产车型也首次集体对外亮相并开启量产。禾赛科技推出了面向L2到L4的激光雷达感知方案“千厘眼”,以及新一代车规级激光雷达产品。地平线发布了国内首个软硬结合全栈开发的 L2城区辅助驾驶系统地平线 HSD。
随着大数据、AI与智能车的深度融合与应用,与科技企业合作已成为车企的必要选择。供应链商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一些领先零部件企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种由供应链商主导的智能汽车生态大战,正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