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下称《通知》),自10月1日起施行。
《通知》针对互联网助贷模式全面提出规范要求,包括银行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开展合作,要开展差异化的风险定价,审慎核定合作费用上限,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直指行业长期存在的“双融担”等灰色操作。
新规出台半月,市场已快速反应。助贷平台正加速调整业务模式,中小机构全力冲刺最后窗口期、积极寻求合规转型。作为资方的银行也被迫告别资金批发的“躺赢”模式。一方面,逐渐出清一些高风险的助贷机构、控制资金投放节奏。要求平台加大力度处理客诉问题。另一方面,部分银行正陆续将权限收归总行,统一规范与助贷机构间的合作模式。
业内认为,随着新规落地,助贷行业将迎来深度洗牌。
市场关注两大焦点
助贷新规出台两周,“双融担模式”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通知》提出多项相关的关键要求,一是银行应当完整、准确掌握增信服务机构实际收费情况,确保借款人就单笔贷款支付的综合融资成本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有关规定,切实维护借款人合法权益。二是金融借款合同的借款人以贷款人同时主张的利息、复利、罚息、违约金和其他费用过高,显著背离实际损失为由,请求对总计超过年利率24%的部分予以调减的,应予支持。
这也意味着,综合贷款利率超过24%的部分不受法律保护,直指此前助贷市场中“双融担”等灰色操作。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助贷平台通过引入多家担保机构加收费用,将一笔贷款拆分为“24%基础利率+12%担保费+9%服务担保”,变相使实际年化成本飙升至36%及以上,这一现象又被称为“双融担”模式。近年来助贷圈“双融担”正快速崛起,第三方数据显示,最近一年内,仅业务范围中包含“融资性担保”“非融资性担保”的新增企业数量多达1076家。(详见《改变"持牌"、层层导流暗加担保费,助贷平台背后的担保机构扮演什么角色?》)
在助贷行业有十余年从业经验的于飞(化名)对记者表示,此前商业银行、消金公司等资方一般保证自己合规(年化利率低于24%)就好,并不穿透限制综合成本。但按照目前监管要求,要将包括增信费用在内的各项款项纳入综合融资成本,且不得超过24%的司法保护上限。利润空间将被压缩,互联网产品的业务和定价模式都将发生颠覆性的改变。
北京一家互联网机构人士介绍,自己所在机构拥有较大的流量入口,但客户的资质也有“分层”。根据风险测算,能给到24%以下利率的客户占比可能不到四成。还有六成的客户存在较大风险,只能导流给其他机构做“风险型”产品。新规后或将损失很大一块导流费用收入。
“新规实施后双融担等违规操作将彻底失效。”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也指出,助贷平台的收费类目、收费金额等未来将会整体下降。
另一个市场关注点在于银行需披露助贷机构白名单。《通知》规定,商业银行总行应当对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通过官方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等渠道披露名单,及时对名单进行更新调整。商业银行不得与名单外的机构开展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
于飞认为,名单制管理将倒逼银行加大对合作助贷机构的把关力度,助贷机构的准入门槛大幅提升,中小助贷机构将受到很大影响。银行的名单制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此前助贷机构套娃式导流的乱象。
银行抓紧窗口期推进合规
《通知》中关于信息披露、资金成本方面的规定,一定程度上倒逼银行告别过去靠资金批发的“躺赚”模式。
此前,部分银行对助贷机构的筛选并不严格。助贷机构利用担保机构拉升利率、模糊宣传、暴力催收等情况层出不穷。
4月末,第一财经在某投诉平台上梳理发现,开年至今围绕银行互联网贷款的投诉超过100条,主要围绕违规扣费、利率、催收等三大方面。
以最新一则投诉为例,一名消费者称,在一家名为“青X融”的助贷机构办理贷款9000元,由武汉某银行放款,但在不知情情况下被扣除1339元会员费。
随着监管关注,已有部分银行开始陆续调整经营策略。
“新规核心是希望银行不要成为助贷机构的‘提款机’。目前,我们银行正在动态调整与助贷机构的合作,可能会适当收紧资金供应。”华南某城商行个贷负责人李雯(化名)表示,近期正加紧摸排合作的助贷机构,陆续终止与一些高风险助贷机构的合作。
除资金策略外,银行也正积极整改合规性问题。“近期将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监控,如发现违规行为则有可能警告或切断合作。”某股份行金融科技部门人士指出,其所在银行目前已明确要求三方合作平台在“0手续费”“最低利率”方面谨慎表述,并在宣发材料中嵌入该行统一的息费声明。平台如有加收担保费,应明确告知客户,并确保综合利率符合监管要求。
李雯介绍,目前行内也正在研究如何落实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确保合规。可能会在与助贷机构合作过程中,采取合同约定的形式来规范,并引入适当的惩罚机制。
也有银行直接对助贷机构“提要求”。记者从多位知情人士处获悉,新规发布后的半个月时间内,有多家与助贷机构合作较密切的银行,已开始对助贷平台在客诉方面提出要求。例如,对投诉量、投诉解决率等指标设置要求。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在10月助贷机构白名单公布前,提前一步“备战”解决合规难题。
从机制上,银行对于助贷机构的管理正在进一步加强。《通知》强调,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助贷业务应当坚持总行集中管理、权责收益匹配、风险定价合理、业务规模适度的原则。
一家民营银行人士称,以往可能会存在分行自主经营的情形,对助贷机构的把控力不强。如按照监管要求,将权限收归于总行,可以起到进一步隔离风险的作用。总行带头下,可以更有效地结合助贷新规的要点,与合作助贷机构沟通进行制度修改、合同调整,并尽快针对合规要求找“解法”。
平台加紧争份额、谋转型
由于目前还有半年左右的过渡期,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业内多数平台仍处于观望状态。
“近期公司内部在密切讨论如何规范,但暂时还没有结论,也没有什么大动作。”一名互金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行业内大多企业仍在观望并分析监管的态度,还是“以稳为主”。
也有平台预计未来受到新规的冲击较大,已开启冲刺模式。
一名小型助贷机构对记者介绍称,在新规落地,银行对助贷机构实施名单制管理后,公司可能因为业务规模较小被清退。目前还有半年左右的时间,打算抓紧最后窗口期,全力冲刺业绩,在节点前争取更多市场份额,稳住基本盘。
也有中小助贷平台正提前规划后续整改方向。于飞告诉记者,目前公司业务仍在照常经营,但已在规划后续整改方向。例如,利用担保费变相提高利率、覆盖风险成本的模式走不通后,能否寻找新的方式承接这部分高风险客户。目前行业内的解法集中在一些与贷款没有强绑定关系的方式上,例如,会员收费模式等监管更不敏感的模式。
银行、助贷平台洗牌在即?
在多年发展过程中,银行、助贷机构、高风险借款人、担保公司已经形成一套合作模式。新规或将打破目前现有格局,使得助贷机构、银行端迎来新一轮洗牌。
近年来,助贷机构迅猛发展。艾瑞咨询近期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行业数据洞察报告》预测,2028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助贷余额的规模将达到5.9万亿元。
头部阵营已初步形成。蚂蚁、京东、字节等流量巨头手握“入场王牌”,美团、携程等跨界玩家紧随其后;小赢科技、信也科技等6家上市机构也已形成万亿级放贷规模,建立起自己的"护城河"。
而一批“游骑兵”式的小平台仍在刀尖起舞。它们专攻高风险客群,通过“担保费+服务费”的组合拳,将实际年化利率推高至36%以上。
“新规落地后,小机构或将陆续出清。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于飞认为,此次新规落地后,对一些流量平台而言,本身合规机制完善,损失更多的是导流费用。而小型平台原有的业务模式将出现彻底颠覆。助贷已经不是无门槛业务,行业洗牌看起来已经基本上是“板上钉钉”。
上述民营银行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银行选择助贷机构的标准已有一定变化,以往是“不拘一格降人材”,能在短时间内放量冲业绩的平台更受欢迎。但现在更希望优先选择头部的互金机构,更综合地考虑风控水平、服务质量、业务合规性等方面。
作为资方的银行也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在助贷高速发展过程中,不少银行及旗下的消费金融公司依靠与助贷的绑定获得高额收益,靠资金批发“躺赚”。
以中邮消金为例,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营业收入为75.41亿元,同比增长8.47%,净利润8.04亿元,同比增长54.02%。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却高度依赖第三方平台。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中邮消金第三方渠道业务占比达54.69%。
依赖第三方平台也带来合规性问题。近期,金融监管总局广东省分局的行政处罚显示,中邮消金因未充分披露合作类产品信息、贷后管理不到位、部分消费贷款被挪用,被罚款85万元。
李雯认为,在助贷平台受到越来越多合规性压力的情况下,建立自营渠道或是银行的下一个赛道。一方面,自营渠道能积累客户,数据也更精准与完整,有利于银行针对性开发产品。另一方面,增加自营渠道占比,一定程度上也将合规的主动权拿回自己手中,减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