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民营企业创新难、融资难、引才难、准入难问题,武汉制定出台了《武汉市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从创新、人才、融资、梯次培育、市场、环境六个方面提出了20条新举措,优化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体系,着力培育“铺天盖地”的创新型民营“根企业”。
所谓“根企业”是指具有源头创新能力、生态引领能力和长期成长性的企业,是深深扎根于武汉,与城市发展高度契合、共生共荣,双向奔赴的企业,是敢闯敢拼、向新而行,持续带动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企业。
武汉将从五个方面大力培育“根企业”。武汉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人才是根企业的关键,将充分发挥武汉科教人才资源优势,推进各类创新平台建设,盘活创新创业空间载体资源,因地制宜给予房租减免等各类优惠政策,完善就医、出行、教育等配套举措,让人才在武汉安心扎根发展,打造高校实验室、城市街区、产业赛道的创新闭环,并不定期发布人才引进的需求清单,强化创新资源配置。
《若干措施》将从三个方面帮助民营企业引才聚才。提出人才评价“不问出身问企业”,对民营企业研发人才薪酬达到“武汉英才”计划标准的,优先纳入支持范围。建设人才服务数字化平台,落实人才服务“关键小事”。出台青年人才创业政策,对博士后、博士、硕士分别给予3年、2年、1年房租免缴,对大学生给予租金7折优惠,对外地来汉毕业生提供最长15天免费住宿。
同时将持续加大产业政策供给,引导民营企业参与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聚生智能、低空经济、化合物半导体、生物医药、工业软件等新兴领域,以及未来新材料、量子科技、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持续提高民营经济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引导民营企业围绕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目前,武汉已经在未来产业领域建立了102个项目库,在10大产业联合实验室建立了20个跟踪的项目。
《若干措施》明确支持民营企业“担纲”创新,逐年提升科技研发、工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专项资金支持民营企业的比例,逐步达到70%。实施市级“科技副总”计划,每年服务200家以上中小民营企业。
将在耐心资本和大胆资本上下功夫。《若干措施》提出,今年,武汉将重点推进科技企业并购贷款国家首批试点和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两项省级试点;通过完善风险补偿机制,推动国资基金投早投小,种子直投、天使直投单个项目最高允许100%亏损,政府引导基金在天使基金、种子基金的出资比例最高达50%;探索设立股权激励基金,将核心员工从“打工人”变成“创新合伙人”;支持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债券市场融资,在REITs和公司债上不断探索。
培育是“根企业”的保障,武汉将出台中小企业发展“种苗工程”,靶向支持幼苗层“陪跑”、青苗层“合伙”、壮苗层“出穗”,全面对标科创板的模式,培育未来10年武汉高质量发展的新型领军企业。
针对民营企业反映强烈的政府项目和场景“难进入”“难首试”问题,《若干措施》提出,政府采购要加大对“四首”即(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首轮次)等民营企业创新产品支持力度。推动数字化转型、产业链融通、人工智能等领域应用场景向民营企业开放,营造亲清政商关系,推动涉企问题高效闭环化解。
2024年,武汉民营企业数量首次突破百万家,达到102.5万家,同比增长18.5%,数量位居副省级城市第四。全市近2万家“四上”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84.3%;1.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90%;34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民营企业占比79.3%;近几年,武汉在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上市共26家,其中25家为民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