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一种前几年还被大家认为的“人工智障”的物种,今年以来密集“炫技”。
从春晚“扭秧歌”、后空翻到最近引发广泛关注的北京马拉松,简单的移动、避障、拿东西已经入不了机器人厂商的“法眼”,能做到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同时还得具有观赏性,正在成为人形机器人“炫技”的起步标准。比如,和人类扮演舞着打狗棒的洪七公对打、做完侧空翻又挑战后空翻、一套鲤鱼打挺行云流水、缝合手残星人都缝不上的葡萄皮、充当调酒师随手给你递上一杯威士忌......
宇树科技旗下机器人展示“鲤鱼打挺”。
如今已不是靠“胸口碎大石”挣铜板的年代,机器人为何集体炫技整活?多位业内人士指出,“炫技”虽然能让机器人行业获得更多关注、让初创公司进入更多投资人的视野,但从长期主义来看,任何企业和产业最终都要归结到产品提供的价值上。有从业者提到,如果过度依赖“炫技”而忽视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可能导致行业发展偏离实际需求,让这个产业本来就存在的泡沫更大。
人形机器人扎堆“炫技”为哪般?
A机器人正忙着Cosplay,B机器人随即上演后空翻,C机器人就跑上了马拉松......随着宇树机器人在春晚舞台扭秧歌一炮而红,春节以来,多款人形机器人在各地争相“炫技”,让人应接不暇。
“炫技鼻祖”并没有就此罢手,自春节在春晚舞台上大火后,宇树科技不断放出其机器人“炫技”的物料,3个月内发出了8条囊括跳舞、打功夫、全球首例侧空翻、鲤鱼打挺、竞技太极、扫腿、扭魔方等“炫技”视频。随着机器人动作升级,有网友在评论区质疑视频的真实性,一开始宇树科技的运营小编还在评论区积极回应,后续干脆在视频上打上了“原速实拍非AI生成”的字样。
今年以来,当DeepSeek搅动大模型市场格局时,除宇树科技之外的杭州五家独角兽企业也被一并带火,它们被统称为“杭州六小龙”。谈起这一波“杭州六小龙”热,国家高端智库CDI资深研究员宋丁表示,除了实力以外,杭州六小龙这波出圈也得益于杭州在宣传方面的“张扬”气质。
也许是学习到了这种“张扬”,机器人厂商的“炫技”也就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今年2月,深圳企业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完成全球首例前空翻特技引发关注;3月,上海智元机器人发布的双足智能交互人形机器人灵犀X2除了与人交互以外,还学会了拿着针线缝合葡萄皮;4月13日在海南国际消博会上,强脑科技带来的BrainCo智能仿生手可实现5根手指的独立运动和手指间的协同操作,满足上肢截肢患者日常生活所需的手势,能像自己的手一样灵活地控制仿生手。
可以看到,此波“炫技”主要有两方面特点,一是考验机器人整体的迅速移动、关节多维扭动能力,二是考验机器人在手部方面的控制能力。当然,出圈的素材一定要带有“观赏性”,这已经是互联网世界颠扑不破的真理。
安邦智库研究员赵至江告诉南都记者,上述机器人厂商的炫技动作存在共性,一是所有的动作都是在整合机器人的感知、认知与执行能力;二是马拉松、后空翻都要求机器人有极高的动态平衡和灵活性,而避障等任务则测试了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与人的交互能力。“总体来说,这些动作都在考验机器人公司的‘具身智能’水平。‘具身智能’这个词今年全国两会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可见其重要性,也将是验证一家机器人公司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雅可比机器人的创始人兼CEO邱迪聪则告诉南都记者,事实上避障、行走这些动作只是机器人应有的基础操作,后空翻、马拉松(长距离行走)、打功夫等才算得上是“炫技”动作,这些动作一部分是展现机器人的硬件耐久性、稳定性(如马拉松),一部分是展现机器人的硬件灵活性(如打功夫、后空翻)。
“不过,要让机器人真正(从”炫技“)进入到产业,还需要机器人有一定的‘聪明’程度。”邱迪聪补充道,这种“聪明”程度具体可以分为泛化理解能力、泛化推理能力以及通用任务操作执行能力等。他认为,在当前阶段,机器人的硬件已经达到初步能满足通用能力的水平,但机器人的智力还有很大进步空间,也急需持续迭代进化。
有机器人“翻车”了,然后呢?
当“炫技”成为行业基本操作,突然“翻车”就会迅速引发关注。4月19日在北京举行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中,机器人接连出现“翻车”名场面,参赛的20支队伍最终仅有5支完赛,有网友神评论:“这不比春晚好看?”。
不少现场视频显示,宇树科技机器人在当天比赛中经历了摔倒、起身、向观众挥手致意、再次投入比赛的过程。宇树科技对此迅速发公告回应“宇树最近完全没有参与任何比赛”,表示最近团队正忙着准备机器人的另一番“炫技”——格斗直播,这次马拉松比赛中出现的宇树科技机器人是其此前售出的机器人,但机器人和其他电子产品类似,表现性能和使用者息息相关。
南都记者关注到,4月10日,宇树科技曾官宣称宇树科技将在最近一个月开启旗下机器人的格斗直播,并放出了其机器人与人格斗、与机器人格斗的视频。
尽管宇树科技出了公告辟谣,但仍有网友质疑宇树机器人以往“炫技”的稳定性。有网友发帖称,“上春晚的机器人应该是宇树质量最好、表现最稳定的一批了,它们上台的时候是直接升上来的,表演的时候不能做大幅度移动,下台的时候是演员一人一台扶下去的,刘谦想要互动一下都直接死机瘫了。所以宇树机器人在实战中开局就摔,很可能是因为它的质量就是这个水平。至于各种宣传视频里的机器人炫酷动作,等真正有人买的时候,宇树会告诉你:暂不开放。”
此番言论引得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亲自回应“春晚舞台上有复杂全自动走位和跳舞,结束舞蹈演员摸着后颈是导演想要的表演效果,刘谦的事情是同事太激动误按了类似急停的按钮!”

所以,机器人“炫技”目前存在过度宣传吗?
雅可比机器人的创始人兼CEO邱迪聪认为,目前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赛道很火,但产业发展具有双面性,一种是表面发展,另一种深层次发展。目前的火热其实也存在着部分过度宣传的情况,让并非这个领域的研究者或从业者容易误以为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已经万能了,马上就会代替所有人,但事实并非如此。目前大家看到的宣传和炫技视频有部分是在“为宣传而宣传”。
在邱迪聪看来,要让机器人真正进入到各个行业,甚至进入到日常生活中成为可以批量生产且稳定提供服务的产品,机器人和AI目前还有不少路要走。“像调酒这些对日常生活和应用有价值的能力,我觉得会对行业发展有正向意义,但更重要的不是单一的操作,而是机器人能够真正地理解我们的世界、理解多种多样的事物、自主泛化地产生面向各种问题和各种任务的操作能力。现在具身智能也好,人形机器人也好,大家看中的是它们的通用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泛化能力’,包括对事物感知和理解的泛化、对逻辑推理的泛化、对多任务操作能力的泛化等。”
“炫技”能否倒逼行业发展?
对于机器人跑马“翻车”,有网友质疑“咱是非得去参加那个马拉松吗?”近期,对于组织北京人形机器人跑“半马”,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苏国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参加马拉松比赛要求机器人在传感器的精准度、芯片的运算速度和算法的智能性等多方面具备极高水平,而其中发现的问题,也能进一步倒逼技术和产业的进步。
赵至江也认为,机器人集体“炫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倒逼行业进步。“为了实现更复杂的动作,企业需要不断优化算法、改进硬件,推动技术进步,在同行较量中取得优势。比如亦庄马拉松比赛,那些摔倒的机器人,可能在外行来看是一种失败,但对工程师来说,这种失败反而是最珍贵的,因为是促进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宝贵‘养分’。另外,行业对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测试规范的需求也在增加,有助于行业规范化发展。最后,炫技行为引发的关注有助于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参与,完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
除了具备观赏性的“炫技”展示,行业也在加快探索落地的可能性。
比如擎朗智能近期发布了其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XMAN-R1,在演示视频中XMAN-R1能为用户倒上一杯威士忌、询问用户“可乐要无糖还是有糖的”等功能。目前,XMAN-R1已可完成服务场景内“点单-配餐-送餐-收餐”等任务,未来将向更多场景探索。
擎朗智能科技市场部总监陈芊对于机器人的“炫技”有自己的理解。陈芊告诉南都记者,现在大家看到的人形机器人能跳舞,能翻跟头,是因为“小脑”很发达,即体现机器人的运动控制能力,这当然是一种技术能力的体现,这件事情无论是十几年前以波士顿动力为代表的公司还是现在看到的很多企业都做得很棒。目前人形机器人更缺乏的是“大脑”,即感知、决策和执行的能力,而这需要海量的机器人落地数据。擎朗“炫技”时追求的是落地和商业化,“我们从做机器人的第一天就是追求要商业化,我们做人形也是如此。让擎朗人形机器人以岗位化理念,去独立完成或者和原有的专业机器人共同组团出去‘打工’,组团给大家去擦桌子、扫地……通过不断复制‘岗位’化工作模式过程,擎朗的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也将不断学习和拓展多样化工作能力,持续增强基础动作模型能力,提升‘大脑’能力,从而实现更广泛的落地场景应用。”陈芊提到。
与此同时,邱迪聪透露,目前雅可比也在做可以“炫”的机器人能力,但这些尝试更偏向于让相关能力能够直接服务于产品的落地,而不仅仅是为“炫”而“炫”。此前,雅可比已发布了一款具身智能商超服务机器人,可以通过口头指令让机器人完成补货与拣货等任务。
安邦智库研究员赵至江提醒称,如果过度依赖“炫技”而忽视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可能导致行业发展偏离实际需求,让这个产业本来就存在的泡沫更大。“机器人最终是要能够帮助人类,不管是合作,还是把人类从‘无聊的工作’解放出来,应用是关键也是目的。如果机器人企业的技术只是停留在会表演二人转和走猫步,而不是开发实用性强的功能比如适老化等方面,会导致行业停滞不前。整个行业应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流量是暂时的,应用才是真实力。”
宣传噱头能带来融资吗?
尽管知名创投大佬朱啸虎表示自己已退出具身智能产业的投资,但在机器人企业集中“炫技”的同时,南都记者关注到,机器人行业融资的消息仍不绝于耳。据投中数据,截至3月29日,今年以来机器人赛道的融资事件数已经达到了102起,远超去年同期的75起;其中涉及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机器人的融资也有超过20起,而去年同期只有不到10起。
仅在4月,出现了多起机器人领域的融资。一笔笔资金的背后,大厂的身影也值得关注。近期腾讯以极高的能见度多次出手,4月17日智元机器人关联公司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广西腾讯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由约 2.06%增加至约 2.7%,3月24日,智元机器人关联公司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广西腾讯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卧龙电驱等为股东。
此外,3月21日服务型机器人头部企业云迹科技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招股书显示,云迹科技的股权架构中有阿里巴巴、腾讯的身影;林芝腾讯参与了A+轮及C轮投资,股权比例为9.09%;阿里系公司杭州灏月参与了D轮投资,股权比例为2.94%。
在此背景下,机器人争相“炫技”能带来融资吗?
赵至江表示,机器人“炫技”在扩大品牌宣传能力的同时,确实也有着吸引融资和潜在投资者的目的。“后空翻、打功夫、马拉松其实都可以看作颇有‘噱头’的动作。像后空翻和马拉松普通人都不一定能做到或者坚持下来,但机器人可以做到,那就不一样了,是让人感觉新奇甚至不可思议的事情,有一种‘未来感’。这其实是利用了人们猎奇,想看不一样的东西的心理。而且马拉松,带有一定竞争和比赛的性质。人机比赛,人机对抗,一直是机器人行业的一个宣传噱头。当然,这些”炫技“背后的目的也很直接,扩大品牌宣传以及吸引融资和潜在投资者。”
在邱迪聪看来,虽然在今天机器人还未大规模进入各行各业,真正走进千家万户,但实现的路径已经从科幻变得清晰了,目前正处于时代的交汇点,即机器人的硬件和软件(AI)都已经到达了一个能够支撑机器人走向下一个时代——通用具身智能时代的技术节点。在这样的时间点下,很多初创公司在找到产生正向盈利的应用市场之前,都需要通过展现技术能力来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同时在硬件达到一定能力之后,做相关的demo相比真正产业落地也要快很多,而且宣传效果也更好。
邱迪聪还提到,“炫技”或能让机器人厂商加快进入投资人的视野中,但长期来看提供真正的价值才是更重要的。“投资人关注的一般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技术的先进性,另一种是实际产品在行业中的长期积累。目前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仍未在产业上形成大规模的实际应用,所以投资人只能通过前者来进行项目筛选。机器人‘炫技’毫无疑问是其中一种吸引眼球的方式。但是从长期主义来说,任何企业和产业,最终都要归结到产品提供的价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