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4-27 17:16:50 股吧网页版
算好“经济账”和“生态账”,健全绿色发展机制的三条路径
来源:上观新闻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绿色是美丽中国的鲜明底色,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增加含“绿”度、降低含“碳”量,促进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同增长,关键在机制。只有提供了全方位、多层面的机制保障,才能更加充分地激发和树立全社会的“绿色思维”,引导各类主体主动融入“绿色行动”。

  建立健全绿色发展机制有三条路径。在社会层面,通过消费激励、财税支持等机制,建立公众对绿色低碳发展的广泛共识和积极意愿,更好地营造消费“助推力”;在产业层面,通过产业融合和创新机制,能够挖掘出绿色发展的新场景和新动能,塑造推动产业转型的绿色“驱动力”;在政策层面,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可以作为重要的抓手,不断充实“工具箱”,更好地发挥政策“牵引力”。

路径一:完善激励机制,激发绿色低碳发展活力

  鼓励消费升级,提高换质换能的绿色“效益”。让绿色低碳成为一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需要打通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链条,算好“经济账”,才能把低碳转型与消费升级二者紧密结合起来,让生产者主动采用新型的技术设备,让消费者主动购买绿色产品。上海在2025年初就启动了家电家居以旧换新,并且配合“上海绿色消费季”、“五五购物节”等系列活动来提高提振消费动力。特别是上海在“国补”范围之外,又进一步结合本地民生需求,把补贴范围进一步拓展到7大类“绿色”产品,包括建材、照明、适老化改造等方面,补贴的范围和力度都达到了历年最高水平,相关举措能够直接促进“绿色消费”的升级。

  加大财税金融支持,提升产业发展的绿色“效能”。政府发挥产业引导功能,对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加大专项债和超长期国债的资金安排,鼓励采购绿色建材、新能源车等绿色产品。引导社会资本设立“交通+”、“工业+”等领域的绿色低碳产业基金,鼓励符合条件的低碳项目加快走向REITs市场,这样可以为“绿色项目”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项目盘活路径。此外,绿色融资对企业的支持也十分重要,支持在沪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硬科技”企业和中小企业推出绿色信贷方案,通过发行绿色债券拓宽融资渠道。

  发挥市场功能,提高资源配置的绿色“效率”。利用市场机制不仅可以推动资源的高效配置,还能充分发挥对新能源、碳资产、绿色产品的定价机制,以市场的“无形之手”来调节供需关系,提升效率。2024年10月,为促进绿色能源生产消费的市场体系,《上海市绿色电力交易实施方案》正式发布。上海具有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上海电力交易中心等机构和资源优势,在新型储能、“光伏+”、清洁电力加快应用的同时,还需要积极探索可再生能源等电价机制。在推动新能源电力市场化交易的基础上,针对新能源电力并网后的价格冲击和扰动,可进一步研究电力期货品种和工具,推动建立统一的电力交易大市场。此外,还可以探索用水用能权、碳排放权等新型市场交易机制,形成节能减排的条件约束,让企业在绿色转型中实现降本和获利。

图为浦东新区森兰湖生态清洁小流域即景。 本报记者邢千里摄

路径二:完善产业机制,畅通绿色发展“内循环”

  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转型。把“传统的”变为“绿色的”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的主要着力点,这需要以节能环保、低碳减排、清洁生产为抓手,促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绿色比重提升。一方面,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升级,加快绿色新能源的使用和替代。探索钢铁、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这样既可以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又能推动副产物高效利用和余热余能的资源化利用。比如,上海城投、申能集团、华谊集团、上港集团共同打造了上海10万吨级绿色甲醇项目,以湿垃圾、畜禽粪污等为原料,采用生物质路线实现沪产绿色甲醇的突破。另一方面,在公共领域,指导交通、建筑等相关行业制定绿色标准和准则,开展超低能耗的绿色建筑应用,对照2027年中心城区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75%以上的目标,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在公共领域、社会乘用车领域的占比,同时在“一江一河”轮渡也积极试点使用新能源船舶。

  推动新兴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搭建全产业链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对钢铁、建材等高排放行业实施产能置换和能效提升,推动跨产业的绿色合作和协同减排。加快推动固废“近零填埋”,实现固废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结合目前以旧换新的政策,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加大对报废机动车、废旧电子电器产品、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和再利用。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能源供应、污水处理、固废处理等基础设施协同增效,打造资源梯次利用和循环利用场景。完善产业培育机制,孵化培育一批绿色低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进一批“无废园区”和“无废细胞”建设。

  数智赋能绿色技术持续创新。人工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等颠覆式创新大大改变了行业面貌。同样,技术创新是绿色低碳发展的“硬内核”,要持续加大低碳、零碳、负碳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快推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前沿应用,打造“孵化器”、“加速器”载体土壤,让一些领先的技术理念能够“生根发芽”,走出实验室,形成新质生产力,比如智能虚拟电厂,碳捕集、封存与利用(CCUS)技术,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等。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等力量共建绿色创新联合体和产业集群,定期举办碳中和技术成果会议和活动,形成绿色环保产业生态,通过产学研协同、产教融合,促进绿色科技成果转化。

路径三:优化管理机制,为绿色发展提供长效支撑

  强化规制的顶层设计,落实负面清单制。制定清晰、可量化、分阶段的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在清洁生产、资源化利用、产业发展等方面出台完善法律法规。细化各行业、各区域的减排目标,上海可结合“五个新城”等重点区域制定方案,建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限制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项目的建设,构建绿色低碳评价体系,如设定碳排放强度下降、可再生能源占比提高等具体指标,将能耗双控、碳排放强度、污染物减排等指标纳入政府和企业的年度发展目标。同时,强化能源审计和绿色节能改造,加大节能监察执法和整改监督力度,支持企业各类主体协同推进绿色转型,对标上市公司和国际标准积极推动开展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等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

  稳步推进碳核算与碳标识认证。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行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是推进碳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产品碳足迹标准计量体系,需要做好碳排放数据收集、核算、评估等工作,让“数据说话”。比如,上海市常态化组织全市各区开展区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持续拓展核算内容、建立更小尺度的温室气体清单,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碳排放监测,这为碳排放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扎实的依据。另一方面,应当鼓励链主企业、金融机构将碳标识纳入供应商和客户评估体系,在政府采购中优先选择低碳标识产品等。

  加强全民碳普惠建设和宣传。加快碳普惠体系建设,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共同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健全废弃物和低价值可回收物的循环利用体系,完善回收和循环利用网络,推广碳积分、绿色积分制度,动员大众参与。鼓励消费者优先购买、使用绿色家电、节能照明等绿色低碳产品,安装和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设施。

  实践充分表明,绿色低碳发展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催化剂”,是打开美丽中国建设新局面的“金钥匙”。对照“双碳”战略目标,推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要以系统观念统一谋划、统筹推动,充分协调好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的关系,持续不断地推动机制体制创新,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提供更多有利条件和机制保障。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