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5日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要不断完善稳就业稳经济的政策工具箱,既定政策早出台早见效,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全力巩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面。
与此同时,人社部、教育部、财政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17条政策举措,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
近段时间,包括广东在内的多个省份在全国各地举办多场春季招聘活动,拿出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职位,吸引高校毕业生和人才。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今年以来,我国就业形势保持总体平稳。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3%,3月份降至5.2% ,前2个月城镇新增就业154万人。当前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银发经济等领域正在创造较多就业机会。
然而,客观看待稳就业形势,一些挑战也不能忽视。
看数据,2025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达1222万人,还有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需要就业,就业总量压力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
就外部环境而言,当下全球贸易保守主义抬头,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多,对我国出口企业及相关就业岗位带来了冲击。
而从需求侧来看,劳动力市场显然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
传统行业如制造业、建筑业等正经历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导致部分低技能岗位减少;人工智能、新能源、半导体等新兴产业虽然人才需求强劲,但高校相关专业培养规模有限,难以满足企业需求。这种结构性矛盾表现为部分毕业生难以找到心仪工作,而许多企业又面临“招工难”困境。
看到这些问题,就会发现人社部等部门推出的稳就业政策举措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一方面注重多渠道挖掘就业岗位,扩大市场化就业岗位,拓宽基层就业空间,稳定公共部门岗位规模,支持青年自主创业,从不同维度拓展就业渠道。
另一方面把提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的就业能力放到了一个很高位置,力图通过实施就业能力提升计划和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等方式,帮助他们提高求职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此外,政策还通过结对帮扶、提供高质量岗位信息等方式,强化了对困难毕业生的帮扶。
推进和落实稳就业政策,需要多方合力。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即就业问题的根本解决依赖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活力提升,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协同推进始终是扩大高质量就业岗位供给的关键。
这就需要优先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在推进动能转换中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同时将稳就业政策落实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协同推进,为企业创造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环境,从根本上扩大就业容量。
此外,构建智慧就业服务体系是提升稳就业政策执行效率的技术保障,因为数字技术能够有效破解就业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有鉴于此,有必要升级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功能,实现岗位信息智能推送,利用AI算法对企业招聘需求和毕业生求职意向进行智能匹配,同时建设社会智慧就业服务平台,打破政府、企业、高校间的数据孤岛,促进信息共享和政策协调。
另外,还可以运用大数据分析就业市场趋势,也有利于为政策适时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系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