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记者范宏韬
南海潮涌,奋楫者先。2015年4月27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正式挂牌。近年来,这片改革开放“试验田”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构建“五自由一便利”(贸易自由、投资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信息快捷联通)开放体系,形成882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104项向全国复制推广,累计使用外资381.57亿美元。从制度创新“策源地”,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门户标杆”,前海书写出中国自贸区开放引领的“深圳样本”。
打造“价值链枢纽”门户标杆
跨境贸易是自贸区发展的基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外贸进出口总值从712亿元跃升至5379.8亿元,年均增长超25%。这一飞跃不仅依赖传统贸易,更得益于全球中心仓、保税研发等新业态的蓬勃发展。例如,西门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医疗设备保税维修中心在前海综保区落地运营,完成西门子医疗在中国的“首票”两头在外保税维修业务。三星、海力士、美光、长江存储等上游芯片生产商则依托前海综保区内的“存储晶圆检测公共服务平台”优化供应链。
2022年,海关总署发布支持前海18条措施,再次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的货物贸易通关便利化“提速换挡”。措施支持下,前海率先提出“保税+新零售”等跨境电商新型业务模式,完成全国首单跨境电商“线下直购”业务运作,率先提出跨境电商、保税、免税等多业态一体化运作模式。2024年,海关总署绩效评估结果中,前海综合保税区首次上升为A类,全省排名第一。
与此同时,前海跨境电商集聚区引进拼多多TEMU总部、亚马逊全球开店等平台企业,同时还集聚越海、华富洋、美邦链通、招商保税等11家年贸易超百亿供应链龙头,实现进出口1210.30亿元,增长104%。前海目前已累计引进超175家跨境电商企业,亚马逊、拼多多、谷歌、俄罗斯Ozon等超40家优质跨境电商企业先后布局,推动前海从“贸易通道”升级为“价值链枢纽”。
打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多年来,前海蛇口自贸片区以制度型开放为引领,在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实现突破性探索。2022年至2024年,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连续三年蝉联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第一。
通过制度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前海给出了“生动样本”。除了商贸物流,以金融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开放创新也结出累累硕果。“金融支持前海30条”政策的落地以来,前海已形成“境外不落地购汇”等14项全国“首创”“首批”成果,形成跨境人民币贷款、跨境双向发债、跨境双向资金池、跨境双向股权投资、跨境资产转让、跨境金融基础设施等“六个跨境”金融创新品牌,进一步强化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功能。截至2024年底,前海QFLP、QDIE试点机构占全市八成,其中港资机构占全市九成以上。
为打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前海高标准建设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率先实现港资适用港法,前海法院全国率先探索“港区陪审”“港区调解”;深圳国际仲裁院联动香港打造“双城两院”仲裁模式,2078名仲裁员来自全球129个国家和地区,受理商事仲裁案件数量、总额持续位列世界前列;此外,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第一国际商事法庭的“司法终审”,与深圳国际仲裁院的“一裁终局”,在前海形成“双终局”架构。目前,前海已有254家司法、仲裁、调解、法律服务等法治机构集聚。
此外,前海以现代服务业为支点,着力打造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发布“前海全球服务商”计划后,前海已落地全球前50、国内前20的金融、商贸物流、信息等8大类服务商及知名机构213家。并相继启动风投创投、大宗商品、融资租赁、跨境电商、财税服务、人工智能、科技服务、现代海洋、文化创意等18个产业集聚区建设,搭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四梁八柱”。
深港共筑自贸新高地
长久以来,前海始终坚持“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围绕深港合作主线,不断探索与港澳在规则机制衔接和基础设施配套的软硬联通,在两地民生互通、创新创业等领域持续探索,也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的发展注入新动能。
规则衔接方面,前海率先实现“港资港法港仲裁”,港澳台、外资企业协议选择域外法律解决民商事合同纠纷的,法院、仲裁机构可适用域外法解决纠纷。医疗领域的突破同样显著——联合市卫生健康委推出全国首个经国际认证的医院评审标准,率先实现了中国医院评审标准国际化。助力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成为香港第一家获得认证的医院。港人在执业门槛进一步降低,通过资质认可、合伙联营、项目试点、执业备案等特殊机制,推动香港注册税务师、会计师、律师等26类专业人士在前海执业。
民生互通方面,“港澳e站通”的设立,让372项政务服务实现香港“就近办”,而“前海卡”“互通行”卡的发行,则打通了通信、交通等民生领域的“最后一公里”。前海合作区内集聚9所国际学校,占深圳市总量70%,在校学生超过5500名,其中港籍学生约2100名。前海为港人量身制定多门类、多品种的跨境支付方式,全面覆盖各类生活场景,切实为港人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
创业方面,“深港通注册易”等改革举措,更是让港澳投资者“足不出港”“足不出澳”即可完成商事登记。深化“商事登记行政确认制”“多证合一”“秒批”等改革,在全国首创企业开办“双录签名”,每年为企业节省费用约3800万元。作为港人港企“北上”创业的首选地之一,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截至2025年3月31日累计孵化创业团队1450家,其中香港团队943家。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8月,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推出“1510”新发展模式,即面向港青港企推出“1元入驻孵化、5亿组建基金、1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等系列措施。今年3月,首期规模5亿元的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基金与咸兑科技、Manifold Tech两家高成长性科技企业签署投资合作协议,首批项目正式签约也标志着梦工场基金从战略布局转向实质性投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