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香港金管局副总裁陈维民:贸易战下,香港金融市场整体运行顺畅,稳健向前
在“机遇湾区”“机遇香港”“机遇澳门”主题采访活动中,香港金融管理局(以下简称香港金管局)副总裁陈维民强调,贸易战下,香港金融市场整体运行顺畅,稳健向前。
贸易战下香港金融体系保持稳健
陈维民表示,过去三周,关税战对香港金融市场造成了一些波动,但总体市场运作顺畅,股市交易没有出现异常情况。港元的货币市场流动性良好、充足,股票市场成交有序,银行体系运转非常畅顺、如常进行。
近期贸易摩擦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香港作为高度开放的国际金融中心难免受到波及。但香港金融体系稳健性凸显:港元汇率及利率保持稳定,甚至因避险需求略有走强;股票市场虽有波动,但市场总体交易有序,衍生品市场未见异常;银行体系运转顺畅,融资活动如常。
在被中国基金报记者问到这些现象向市场释放了什么信号时,陈维民答道,香港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体现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信心。尽管外部冲击难免,但内地政策持续发力、香港金融基础设施完善,为市场提供了坚实支撑。港股自去年9月以来指数回升、成交活跃,反映出市场情绪改善。未来需密切关注全球经济形势变化,香港金管局将继续保障市场稳定,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尤其是中小企业和受贸易摩擦影响的行业。
长期看,陈维民表示,须关注全球供应链调整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可能传导至金融市场,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化通过联系汇率机制影响香港利率及汇率。在这个过程中,陈维民表示,香港金融业将发挥积极作用,在持续监测市场动态,保障金融基础设施稳定运行的同时,为供应链转型提供融资支持,在挑战中寻找新机遇。
面对复杂的国际贸易形势及经济挑战,陈维民表示,香港金管局与银行业共同努力,注重通过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过去一两年,香港金管局与银行界、商会等建立沟通机制,针对性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目前银行体系已设立约3900亿港元的专项基金。
陈维民表示,香港银行体系资金持续充裕,去年存款规模增长7.1%,今年前几个月仍保持上升态势。外汇储备超过4000亿美元,相当于货币基础的1.6倍,为维系联系汇率制度提供了坚实保障。此外,香港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覆盖率均显著高于国际标准,展现出强劲的风险抵御能力。
大湾区是香港金融发展重要引擎
陈维民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人口规模是香港的10倍,市场潜力巨大,吸引国际企业通过香港布局大湾区。今年以来,众多金融机构在融资、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等领域加大在港投入,积极把握区域发展机遇。
据陈维民介绍,香港以“便利民生、支持企业”为核心推进大湾区金融合作。
在支付体系互通方面,年内实现内地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与香港 “转数快”(FPS)联网,提升跨境零售支付效率,跨境钱包使用增加了7倍;明确香港居民在内地购房的跨境资金汇划政策,便利个人跨境支付。
在企业融资支持方面,试点两地征信信息互换,依托商用数据库整合企业运营数据,降低银行融资风险;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中小企业转型,截至目前银行体系已提供3900亿港元融资支持。
陈维民指出,内地企业“走出去”的第一站常选择香港,利用香港的独特优势拓展国际市场,为香港金融业创造了丰富机会。例如,2600家中资企业在港设立公司,超730家将香港作为地区总部或办事处,多家企业在港成立财资中心管理海外资金。
人民币国际化持续推进
陈维民表示,香港在离岸人民币市场中占据核心地位。境外投资者通过债券通参与内地债券市场的成交量长期占比超50%,全球75%的离岸人民币支付交易通过香港完成。近两年来,人民币债券余额增长40%,人民币贷款规模增长近三倍,显示实体经济对离岸人民币的需求持续上升,香港的枢纽作用日益凸显。
据陈维民介绍,香港主要从三方面推动人民币业务国际化。首先,提升离岸人民币流动性。目前,香港人民币资金池规模约为1万亿元。为满足离岸业务持续扩大的需求,香港一直在想方设法提升人民币流动性。例如,通过与人民银行的货币互换安排,新增1000亿元人民币流动性,支持贸易融资,覆盖香港及境外企业,扩大离岸人民币资金池辐射范围;发行30年期人民币国债,完善离岸人民币利率基准体系。
其次,丰富产品与互联互通。具体措施包括:推动港股人民币柜台纳入“南向通”,吸引内地人民币投资者;扩大“债券通”参与机构范围(如券商、保险机构),优化回购、押品管理等配套机制,提升跨境投资便利性;完善“跨境理财通”;探索央行数字货币(mBridge 项目)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试点金融资产代币化;等等。
最后,强化金融基建与国际合作。依托香港证券托管平台(CMU)拓展离岸人民币债券托管业务;深化与东盟、中东等“一带一路”国家的央行合作,推动人民币在贸易投资中的使用,扩大离岸人民币“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