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工智能)浪潮汹涌下,“恢复和扩大消费”被摆在了优先级位置,消费行业正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消费企业如何抓住“时代红利”?又如何打破“价格战”“流量战”的困局,实现反“内卷”?这成为2025年消费行业的焦点话题之一。
4月24日,和君咨询CEO(首席执行官)、资深合伙人潘松挺就上述问题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政策的核心作用并非颠覆行业底层逻辑,而是通过资源配置优化市场环境,加速推动行业向“产品品质化、需求细分化、渠道多元化、管理高效化”的方向演进。
潘松挺从事企业咨询工作二十余年,主持超过100个咨询项目,担任多家消费品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和战略顾问,在消费品领域有着丰富的咨询服务经验。而由他所著的消费领域新书《穿越周期:消费品企业的战略破局》也刚于近日上市。
潘松挺认为,AI技术正在颠覆消费行业,但大部分企业仍停留在工具应用层面。在消费品“十大红利”中,AI对科技创新红利的放大效应最强。
潘松挺还预测,行业未来将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市场一定会推动一批以‘质价比’取胜的消费品品牌,比如蜜雪冰城、名创优品;同时也会培育一批国产高端品牌,如老铺黄金。”这种分化格局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定位选择适合的发展路径。
国货如何打破“网红”困局?关键在补齐三大战略短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时,把扩大国内需求摆在首位,强调“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因此,市场普遍认为,消费企业将迎来一波政策红利。
潘松挺表示,企业想要将宏观政策转化为自身的“时代红利”,关键在于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
“政策像是催化剂,让原本存在的趋势更加显性化——比如下沉市场与高端化的长期并存,这本质上是消费分层与产业升级共振的结果。”潘松挺强调。
他认为,消费行业的政策红利最终会惠及行业头部企业,因为能够吃到红利的一定是行业里的佼佼者,这个时代已经没有靠“躺”能吃到的红利了。
在县域消费爆发的趋势下,潘松挺认为,企业应抓住这一契机。他认为,县域消费爆发是城乡二元结构在经济发展特殊节点上的趋同,是必然趋势,政策只是放大了这一趋势。企业要洞察趋势、顺应趋势,通过打造优质产品、优化渠道布局、提升品牌形象等方式,在县域市场中赢得消费者的认可。
在AI技术席卷消费行业的当下,潘松挺认为,AI最大价值在于放大“科技创新红利”,传统消费品研发周期长达12~18个月,而AI能将其缩短至6个月以内。
他强调,AI不仅是效率工具,更能洞察人类难以捕捉的消费趋势,比如通过情感计算分析社交媒体情绪,预判哪些小众需求会走向大众市场。
当“国货潮”褪去情绪滤镜,如何从“网红”走向“长青”?潘松挺认为,关键在于补齐三大战略短板:质价比护城河、全渠道掌控力、组织进化能力。“消费品行业的竞争本质是‘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短期靠流量,长期靠系统能力。”
在潘松挺看来,质价比并非简单的“低价高配”,而是对“价值等式”的重构,是用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是用品质升级提升溢价。
对于新消费品牌“从1到10”靠“爆品”,但“从10到100”却崩盘的现象,潘松挺认为,“第二增长曲线”的构建需要前置。虽然大部分行业在“从10到100”的发展阶段仍靠主业增长即可,但第二曲线也是企业未来持续做大的必选项,且需要长期培育。
他表示,在“10到100”的发展阶段,企业应开始第二曲线的孵化或关注,在主业发展良好、资金实力较强时进行布局。不过,第二主业的发展节奏不能过快,要根据自身资源与基因选择赛道,不能为了扩展规模而盲目涉足。
“新消费品牌死于渠道单一化的案例太多了。”潘松挺警示,全渠道能力的本质是“用户触点管理”。他进一步诠释道:“年轻消费者习惯在抖音‘被种草’、在小红书查测评、在天猫下单、在线下门店自提。企业需构建‘内容种草—搜索转化—即时零售’的闭环,比如通过AI算法分析不同渠道用户的行为数据,实现精准选品和库存调配。”
消费行业反内卷:要跳出“存量厮杀”
在消费行业深陷“价格战”“流量战”困局的当下,潘松挺指出,真正的反“内卷”需跳出“存量厮杀”,从技术创新、生态构建、全球化布局三大维度开拓增量空间。
“AI技术正在颠覆消费行业,但大部分企业仍停留在工具应用层面。”潘松挺认为,在消费品“十大红利”中,AI对科技创新红利的放大效应最强。AI作为科技创新的基础,适用性广、发展迭代快,所以对消费的颠覆性最强。目前,AI在汽车、手机、眼镜等领域的应用已不仅限于“工具应用”,而是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力量。未来,随着AI在更多行业获得深入应用,消费行业将迎来更多变革。
消费基础设施的升级催生了被低估的国产化红利。随着中国整体消费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的升级,更多领域的国产化成为可能。
在食品、日用品、服装等基础领域,过去国外品牌占据绝对头部位置,但在潘松挺看来,随着基础设施提升、科技创新在消费领域的突破,中国在消费领域的各赛道都将迎来更多国产化的机会。区域品牌可借力基础设施升级实现全国化突破。
在生态维度,针对业内普遍存在的“产品思维固化”问题,潘松挺提出向“生态思维”转型的路径。
“当企业从‘卖产品’转向‘卖生活方式’,市场空间将从单品竞争拓展至生态占位。”他分析说,这种转型需要企业具备跨品类整合能力与数字化技术支撑。
在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潘松挺建议企业将视野转向全球化。“全球化不是简单的市场平移,而是基于本土化洞察进行品类创新。”他强调,中国的饮食文化、制造效率等优势正为休闲食品、新茶饮等品类的出海提供战略机遇。
“消费行业的未来,属于那些能将政策红利转化为系统能力、将国货情怀沉淀为产品实力、将技术变革转化为商业创新的企业。”潘松挺总结道,在政策推动消费升级、技术重塑产业逻辑的双重背景下,企业唯有摆脱短期流量依赖,以技术深耕并构建壁垒、以生态思维重构价值、以全球视野开拓市场,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构筑不可替代的长期优势。